3月22日是世界水日,由共青团中央指导,中国青年报社主办的的2019年水公益计划系列公益行动在北京开幕。我校文学院2018级研究生言孟也,作为湖南省唯一一名大学生,在“水说公益”全国公益演讲大会上发表了以“为水发声,不让任何人掉队”为主题的演讲,从传承水文化切入,以长沙市岳麓区后湖的改造修复为案例,为青年一代发声,并被授予了“公益演说家”的荣誉称号。
据悉,水公益计划继2018年围绕“水环保、水人文、水科普”全面升级后,在2019年进一步深耕水公益平台,希望通过“赋能”的新拐点,透过水公益平台联动社会上更多不同群体,让更多公众从漠视到关注再到参与,共同推行惜水护水、爱水节水、科学取水、科学用水、科学饮水等有形可见的水公益生活方式,传递水公益理念,让水公益走进每个人的生活,传播绿色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理念。2019水公益计划还将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城市展开系列行动。
附演讲全文:
那湖泊成了我笔下的模样
大家好,我是来自湖南大学的言孟也。
我们已经习惯了,水在生活中的必需性。从远古畜牧业到原始农业,人类“缘水而居”,对水的依赖远远超过了陆地上任何其他自然物。四大文明古国皆起源于水,并在在水的恩惠祸患中创造了人类文化。
先秦时期管子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是说聪明人多半都活泼,像水一样通情达理、反应敏捷。其中,老子最为重水,赞叹“上善若水”、“水几于道”。
这么看,水给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想象啊。
但是,在现代发展中,这样寄托了人类饱满的情感、敬畏崇拜的“水”,并没有一直受到人类的优待,反而被我们破损得面目全非。随着工业发展、城市生活,我们敬仰的水源早已不复当年。以我国为例,国家水利部曾对我国 532 条河流的监测,发现有436 条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90% 以上的城市水源污染严重。我的身边也不例外。
在我的学校旁,曾有一个污染严重的臭水湖。
那是一片近600亩的水域,环绕着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三所高校,被称作“后湖”。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是因为一个摇滚乐队——“后湖乐队”。
这个乐队拥有三个博士、两个硕士和一个本科生,大一的时候,我作为一名校园记者采访过他们,这篇稿件还登上了2015年1月19号的《中国青年报》。乐队的得名,是因为乐队成员的宿舍都位于湖南大学后湖边,他们有一首代表作,就叫《后湖边》。我记得歌词中写到:“把我们深埋在 这美丽的湖边,生根发芽然后怒放,在这有你我的世界;来吧放声歌唱吧,后湖边的孩子”。很少有摇滚原创有这么温柔的描写,那时候,我在想,后湖一定是个很美好的地方。
某个寻常的下午,我剪完头发,绕到我们公寓后面,发现了这片湖。当时已经没有几个学生会选择走这条路了,那里已经是违建遍地,垃圾成堆,污水横流,臭气熏天。这才知道,后湖,就是学长学姐口中的臭名昭著的“臭水湖”。
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湖呢,竟然能够在三所高校旁以这样的面貌被一届又一届的大学生嫌弃吐槽却仍然存在?我还特意去翻阅了校史,这片湖有过不少光辉。在上世纪50年代是依山而长、沿渠而生且水源清澈,1970年,这里其中一块是湖南大学生物系的实验渔场,还培养出中国第一代杂交鱼,走过了最为红火的70 年代,成为当年长沙市民难以忘却的后湖。但到了21世纪,城市建设热潮中,后湖沦为了大学城的城中村。一方面湖边的安置小区阻碍了上游的活水,一方面,周边棚户排放污水、倾倒垃圾,造成水质常年保持在地表劣Ⅴ类水平、生态恶化、逐年缩小。
去过那一次后湖后,我就再也没去过了,实在是恶臭难耐、触目惊心。但常常会想起湖面漂浮的白色垃圾和死鱼肚白,也会常常听《后湖边》那首歌。我能做些什么呢?我甚至查不出这片湖到底归谁管,我的专业也不是环境工程,若论起财力、人力、改造方案,我一样都不占,一样也没有。
但我是一名校园记者。我在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洋葱新闻”,这样写道,在后湖有一片草坪,我们可以当做外语公园;写湖边有橡胶跑道,灯光明亮,适合夜跑;写湖边的山茶纯真,秋可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篇文章的阅读量倒不错,只是后台回复最多的是“想得还挺美”。我们后台都没有回复这些评论,因为我们知道,确实是想得挺美。
到了期末,每年学校都会下发征集意见的表单,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我和很多校媒记者都提了后湖污染,希望改造的建议。新学期返校后,我们发现,座谈会上有人提食堂饭菜油水不足,食堂改造了,有人提寝室要装空调,新空调也装上了。到了10月份,我们发现后湖前边的烧烤摊、KTV都停业陆续被拆迁了,这场生态攻坚战打响了。那年我大二。
从2015年10月-2018年10月,后湖周边60余万平方米违章建筑被拆除,相当于85个足球场那么大;清理外运了60余万立方米的淤泥,可以填满300个标准游泳池,这就彻底根除后湖长年累月淤积的污染物。同时,后湖周围建起截污管道,将周边污水全面截流至污水处理厂;又将附近的河水引入后湖。三年来,历经生态修复、有机改造、产业培育,综合整治之后的后湖翻开了新篇
今年我研究生一年级,因为我学习的琴馆搬到了“后湖艺术园区”。我也时隔三年再次来到这片湖区。我看到的是,风景宜人,花香阵阵,就像我三年前写的“洋葱新闻”一样。更好的是,生态兴助力文化兴。环湖分为科技创新区、文化创意区、水环境整治区,在保护水环境的同时为大学科技城“产学研”转化提供空间和载体。如今的后湖,受到了生态环境部、人民日报的纷纷点赞,迎来了山青水绿的新发展。
我知道,后湖这样的改变和发展,和我们当年那篇推送、那些建议表格关系不大,甚至可能没有关系。但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可能就是这次改变中的一股小溪,一滴水。就像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Leaving no one behind”,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当代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类面临的水污染、水短缺问题更为突出。联合国提出的十五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17项中有3项和水有关。所以,不管我们身处哪个国度、信仰如何,不管利益如何取舍、是否愿意,人类的生存始终与水息息相关。相信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正在受到污染的湖泊、也有亟待治理的河流,都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发现、去关心、去发声。
当代青年是最活跃、最有生气、最有创造力的群体,恰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正是“强国一代”。我们要勇立潮头、勇于创新、勇挑时代重担,勇做水公益的奋进者、开拓者,在各个领域为水文化传承、为水环境治理作出新贡献。虽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