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逸涵在凤凰县两林乡高岩小学支教时,和学生在一起。
2月23日,是湖南大学数学学院大三学生刘逸涵21岁生日。“我们能为湖北做点什么呢?”他与高中同学、北京大学的代颖和首都医科大学的耿海天商量。除了脑袋里那点知识,捐钱只有点零花钱,捐物搞不到防护物资。
“我们可以做大学生线上一对一!”家住北京,体验过因雾霾停课上网课学习效率偏低的三人,决定召集大学生志愿者,为湖北地区受疫情影响的孩子们提供免费一对一在线辅导。他们用一周的时间夜以继日完成项目设计,敲定了这个大学生公益项目的名字“壹桌计划”。并拉来了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高校的4名同学,为他们理想中的书桌立起了最初的7条“桌子腿儿”。
大学生有热血,但并不头脑发热。他们通过武汉最大的家长社区进行初步需求评估,受访的65个家庭均表示需要且愿意接受帮助。马上招募大学生志愿者!3月1日,第一条推送发出后,24小时达到2万多人次的阅读量,上千名同学报名。一呼百应,让团队成员责任感和使命感爆棚,人力资源部、运营部、公关部、行政部、技术研发部、需求评估部6个部门应运而生。有多次公益经历、拍过短片当过导演、当过干部有亲和力的刘逸涵选择挑起人力资源部的大梁。
志愿者要尽快上岗,但又要保证是高素质的人才。刘逸涵带领人力资源部立即组织筛选面试,24小时连轴转。谁知有了老师,找学生却接连挫败。“做公益,以前,找人帮助很难;现在,让人相信你很难。”他们开始用各种方式接触有需要的人群,联系认识的湖北朋友、给社区打电话、找当地医院等一线工作单位“上门推销”。学生有了,老师又少了,再招。最终,志愿者报名超过2000人,涵盖全国31个省的260余所高校。
3月4日,当“第零批”的8名志愿者与1名刚出院的患者孩子、1名滞留武汉的孩子和6位武汉协和医院和同济医院医护人员的孩子对接成功,刘逸涵眼泪止不住地流。他感慨:“感觉梦终于照进现实了,我们真的把事情做成了。”
3月7日,技术研发部用精心设计的算法匹配志愿者和小同学;3月8日,对志愿者进行上岗培训;当晚8点,运营部的40多位助教开始对接第一批206个家庭和志愿者。3月9日、3月16日、3月23日连续3批开课。每一批家庭的加入,都意味着整套流程循环,都需要整个团队披星戴月、风雨兼程。到4月初,“壹桌计划”对接了500多个家庭,累计提供在线辅导近1万小时;邀请名校学长学姐走进直播间分享知识与经验,仅B站直播间一个平台就达到了4万人次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数据。
要管理临时组建的近千人团队,让他们有凝聚力和融入感,并不容易。刘逸涵为团队建设和志愿者激励琢磨出诸多花式创意:为每一批上岗志愿者制作纪念海报,用每个人的名字拼成桌子、书本、火炬的图样;给服务完毕的志愿者办理特别的离职手续,以信件漂流的形式帮助小老师和小同学交换临别赠礼;把接头暗语藏在一份份问卷里,给机械重复的乏味任务增添乐趣;团队定期开展线上茶话会,每位成员分享喜怒哀乐……天南地北的大学生们,因这张书桌的存在缔结了新的人际关系。
“感谢团队,让我在对的时间做了对的事。”“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助人为乐,愿意尝试更多的公益项目。”“很棒的活动,超级完美的体验,收获了很多朋友和很棒的经历”……一份份留言,就是颁给刘逸涵及其团队的一枚枚奖章。根据需求评估部进行的服务反馈调查,志愿者们在“壹桌计划”平均交了6个新朋友,部分大学生告别了原来懒散颓废的假期生活,积极奋发起来。
“我梦见长大了,和帮助我的大哥哥大姐姐一样,也当了一名‘壹桌计划’的志愿者。”不只是辅导功课,志愿者在湖北孩子们的心里播下了公益的种子。
“以后更有自信应对挑战了,将更注重项目运营的细节。”作为主创团队的一员,刘逸涵坦言自己更有担当和社会责任感了。
“壹桌计划”没有停步。4月16日,他们决定把这张“安静的书桌”搬到广东、北京和河北等地区。4月21日,有68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坐在了书桌旁,更多的志愿者“跋山涉水”而来。
摘录于湖南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