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总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学府人物 >> 正文

这个博士生,创办两家企业

发布于:2025年10月22日 作者:融媒体中心 来源:湖南大学新闻网 点击:[]

    近年来,湖南省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构建了一套全面、高效、富有特色的支持体系,激发了广大青年学子的创业热情,筑梦大学生创业高地。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梁邦朝深受鼓舞,行远自迩、敢于创新,投身于生物3D打印的科研者、长沙素灵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与长沙微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致力于高精度人造组织器官制造与医疗应用的探索者……他拥抱着每一个不同的身份,在人生地图上踏下了一个又一个丰富多彩的青春足迹。


C609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梁邦朝。


01 「走到更新的领域去」

    提及梁邦朝的成长之路,最鲜明的关键词是“创新”。从本科到硕士阶段一直在车辆工程专业学习的他,21年选择博士研究方向时,大胆做出了向医工交叉方向转型的决定。


    “投身于这个方向其实是机缘巧合。”选择导师时,梁邦朝无意中了解到医工交叉这个新领域,瞬间点燃了他探索的热情。他认为自己始终应该走在更新兴、更前沿的地方,去探索更多的未知,“我认为在这样比较‘新’的领域,能够发挥出自己更大的价值。”

2F014

梁邦朝参加创新创业比赛。

    在博士阶段,梁邦朝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物3D打印与组织、医疗器械制造。比如在皮肤烧伤的治疗中,传统的皮肤移植方法需要把患者完好的皮肤切割后移植到烧伤部位,但凭借生物3D打印,只需要提取患者的一部分细胞,就可以根据烧伤的形状来“塑造”出一块有活性的人造皮肤用于移植。


    谈及生物3D打印与传统机械工程的区别,他认为前者是一个活性细胞与生物材料不断“堆叠”的工程,而传统的机械加工则是不断做“减法”,因此相比起来,前者面对的困难也更多、更繁杂。


    彼时的梁邦朝发现,在医工交叉大类里存在许多陌生的交叉学科,很多时候就像啃硬骨头一样无从下手。但他并没有望而却步,而是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遇到陌生的学科,他不是盲目一手抓,而是先努力学习本专业的知识,“保证本专业的精通,才能探索出新成果。”面对没听过的知识,他发现从具体项目入手,能够更高效地填补知识漏洞……慢慢地,他编织出了属于自己的、更加严密的知识网络,为未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83D5C

梁邦朝与合伙人参加中国材料大会(左一)。

    前行路上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但梁邦朝总能及时调整自己,找到方向。在进行一次体内植入物的相关实验时,一开始进展十分顺利,但随着实验的推进,梁邦朝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长达三四个月的研究里,无论是步骤还是推导、计算都找不出任何问题,实验结果却总是与理论完全相反。“我感觉像掉进了深坑中,越挖越深,越努力却越难脱身。”于是,他选择主动按下暂停键,放空自己,放宽心态,重新思考。再次回来时,尝试着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困难也迎刃而解。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博士期间,梁邦朝已经发表了3篇英文论文,申请了3项发明专利,获得了6项软件著作权,主持了湖南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项目、国家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对梁邦朝来说,每一项成果的取得,都是时间与汗水的沉淀,也是不断试错后的坚持与突破。



02 「紧盯目标,让创业成果落地」

    “创业者”是梁邦朝的另一张名片。对他来说,创业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在实验室做出成果后,如果想让它惠及更多人,就必须要走上产业化这条路。”


    于是,他于2022年5月创立长沙素灵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又于同年10月创立了长沙微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高精度人造组织器官制造与医疗应用。在已有基础上,梁邦朝和他的团队依托着光固化3D打印技术专利,不断突破,致力于制造出更精细的、功能更完整的器官和组织以用于临床医疗及医学研究。


    “科研者”和“创业者”,一向内一向外、一求静一求动。这两个不同的身份,在梁邦朝这里得到了转化与平衡。他认为学会快速地在“科研”和“创业”两个状态之间切换是最重要的。也许上一秒还在心无旁骛地处理实验数据,下一秒就要与客户见面商谈。显而易见,“高效”已成为他的工作准则。


21E26

梁邦朝参加创业比赛与融资项目路演。


    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从技术走向产品,其中的挑战可想而知。梁邦朝迎难而上,力图培养自己“企业家的视野”。他认为,根据需求设计产品,比先设计、再寻找需求要来得更高效。因此,梁邦朝常常奔走在合作的医院和企业之间。通过不断的观察和学习,他逐渐掌握了患者所需,厘清了市场方向,并带领团队不断迭代产品,使得应用场景更加精准、聚焦。


    作为一个创业者,梁邦朝坦言,“向客户推出我们的产品、展示我们的优点、取得信任,这是最关键的。”在一次次商业谈判与融资讲演中,梁邦朝不但提升了自己的谈判能力,也在无数次对产品的复盘中找到了更清晰的优化方向。


    随着创业不断推进,梁邦朝的使命感也愈发强烈。“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的产业是关乎人民的生命安全的。”他说。正是出于这份责任感和紧迫感,他在创业中也更加争分夺秒。需求的调研、资金的筹集、产品的临床检验……他在始终如一的坚持中紧盯目标,克服着一道道难关,努力让创业成果真正落地。


03 「在进步的道路上永不停歇」

    “创业是一场修行,创业者必须成为‘十项全能’的人。”两年多来,梁邦朝几乎亲历了从0到1的每一个环节:从研发到生产、从销售到谈判…… 公司刚起步时,甚至连记账、报税这些琐碎的财务工作都得亲自处理,忙到凌晨是常态。慢慢地,他从一个只专注技术的科研人员,变成了一个既要懂技术、又要懂市场、还要懂运营的企业管理者。


    科研与创业同时进行,使梁邦朝锻炼出了极强的时间管理能力。“兼顾”是理想,“取舍”是现实。他习惯把任务分出优先级,细化到每一天,此后每一天只专注于眼前的事。“最专注时做的工作最有效果。”他笑着说。


    海压竹低枝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创业过程中,梁邦朝得到了许多支持,公司也在稳步发展:获得湘江新区“柳枝行动”计划支持;获得湖南省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第一批项目投资;与多家国内外医院建立合作;与多家行业头部企业达成战略合作,联合攻关产业化难题……


    在3月14日举行的湖南省金芙蓉基金科创生态联盟成立大会上,梁邦朝带领的项目作为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首批8个项目之一,成功现场签约,获得100万元投资。这笔投资将用于产品线建立和市场运营,为后续项目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对于梁邦朝和他的团队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笔财务投资,更为他们带来了更多的资源和曝光度。“我们作为‘明星’项目,该笔投资刚刚签约,就陆续收到多家其他投资机构下一轮投资的邀约,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和鼓励。”


49711

梁邦朝受邀参加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科技成果展(右一)。


    创业之余,梁邦朝还努力为行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他带领团队承办了2024年精密生物3D打印与前沿应用研讨会等行业论坛会议,向社会大众普及生物3D打印的科研进展和未来愿景。


    “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一个人在奋斗。”梁邦朝始终坚信,个人的成长应与国家科技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需求紧密相连。在他看来,科技的意义,不只是论文的发表和产品的诞生,更是能够真正帮助到有需要的人。


    未来,他也将保持自己“冲破束缚,追求创新”的勇气,继续探索生物3D打印的临床应用,让科技的火苗照亮更多人的希望之路。


来源丨融媒体中心 研工部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