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湖大共成长』系列聚焦湖大的学者,他们跨越山海,相聚麓山。在这里,他们教书育人、探索真理、传承文化……与湖大共成长。
今天,融媒体中心邀请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伍隋文,讲述他来到湖大的故事,以及在麓山下的精彩生活和成长经历。
2006年9月,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我踏入湖南大学的校门,在岳麓山下开启了人生的追梦之旅。在军训期间,我成功获得了李达自然科学实验班复试资格。那个关于“成人”与“成才”的命题,成为贯穿我大学四年的思考主线。
岳麓书院的“忠孝廉节”碑前,我常驻足沉思;讲堂内“言有教,动有法”的学规,时刻提醒我为学做人的准则。在这里,湖大用她千年的文化积淀告诉我:知识的价值在于经世致用,而人格的完善才是立身之本。这种将道德修身置于知识传授之上的教育智慧,塑造了我“先做人,再做学问”的信念体系。

在湖南大学求学时的伍隋文。
本科毕业后,我先后在同济大学、美国内华达大学里诺分校深造。2017年,我参加了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举办的湖南大学海外人才宣讲会。彼时刚取得博士学位的我,怀揣着尚未发表的研究成果,忐忑地向湖大递上了简历。令人感动的是,学校在详细了解我的研究后,不仅给予充分肯定,更以“母校永远敞开怀抱”的温暖鼓励,点燃了我回归湖大的信念。

伍隋文与其导师Ian G Buckle在一起交流。
此后五年,我带着这份信念,继续在美国内华达大学里诺分校与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深耕研究。在学术条件成熟之际,我毫不犹豫地将唯一一份求职简历投向了湖南大学。2022年3月,我终于成功来到湖大任职,自此便致力于让自己的学术研究与母校发展深度融合,以实际行动为母校建设添砖加瓦。
我国的地震形势较为严峻——全国58%的国土位于7度及以上地震烈度区,23个省会城市和三分之二的百万人口大城市均处于高烈度区。
因此,我以国家防震减灾战略需求为导向,依托湖南大学桥梁工程安全与韧性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等一流平台,组建了跨学科研究团队,开展桥梁抗震领域的创新研究。团队融合了土木工程、地球物理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和智能传感技术等多学科优势,构建了从地震模拟、结构精细化分析到新型抗震结构研发的全链条研究体系。通过多学科交叉创新,致力于提升我国极震区桥梁的防灾减灾能力,为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保驾护航。
在科研项目方面,我主持了6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并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同时,通过学校领航工作站等平台,我积极推动跨学科交流合作,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持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

岁月流转,我的恩师们依然坚守在教学科研一线,而眼中的热忱分毫未减。如今我以教师身份重返母校,与昔日师长成为同事,共同肩负育人使命,这份传承让我深感责任重大。
在成长为新任教师的过程中,学校为我们搭建了全方位的培养体系。难忘入职初期,沈蒲生教授以其数十载从教经历,为我们生动诠释了“四有”好老师的深刻内涵;国家级教学名师团队通过微格教学演练,对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从BOPPPS模型应用到教学各环节都给予专业点拨。这些宝贵的经验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生命的对话。
初登讲台,我承担了土建类专业核心课程《工程图学》的教学工作。面对从传统制图到数字化建模的庞大知识体系,我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一方面跟随陈美华教授等名师系统学习,每周投入六天时间钻研教学设计;另一方面注重将工程实践融入理论教学,用鲜活案例点燃学生专业热情。三年来,我的教学评价稳居全校前20%,更连续两年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大赛一等奖。
这段从“学”到“教”的蜕变历程,让我真切体会到教育工作的神圣与艰辛。

课堂上的伍隋文。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始终相信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重要性。每年新生入学,我都会带领课题组的同学走进岳麓书院,实地讲解“传道济民、经世致用”的治学传统和“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校训精神,引导学生在深厚文化浸润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作为土木2404班的班主任,我十分珍惜与同学们相处的机会。为了更了解同学们,我定期走访宿舍,建立“一对一”谈话制度,组织班会、专业沙龙等活动,与同学们探讨“土木人的责任与担当”,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日常交流中,我也常与学生们探讨“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一人生命题,帮助他们规划成长路径。
我坚信,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因此常以自己的求学经历激励学生。目前,我已指导2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并成功推荐多名优秀学子赴美国里海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等世界顶尖学府深造。我愿继续做学生成长路上的铺路石,助力更多湖大学子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伍隋文与同学们在岳麓书院。
千年学府,百年树人,十九载春秋见证了我与湖大共同的成长足迹。未来,我将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科技创新前沿勇攀高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始终秉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新时代人才培养新模式,为造就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不懈奋斗。在岳麓山下,续写属于我们这一代湖大人的精彩华章。
伍隋文,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岳麓学者,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美国注册结构工程师(P.E.),长期从事桥梁抗震、抗爆领域研究,主要包括区域地震模拟、近断层桥梁抗震、高性能桥梁结构抗震体系、桥梁抗爆及新能源结构抗震等,以提升桥梁及能源基础设施的防震减灾能力,主持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以核心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原创探索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美国超级计算项目等桥梁与结构抗震领域国际前沿课题10余项。
编辑丨冯凌
图片丨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