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总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岳麓弦歌 >> 正文

湖南省第一所大学:湖南大学

发布于:2023年03月16日 作者: 来源: 点击:[]

湖南大学的前身为清末设在岳麓书院旧址的湖南高等学堂,而湖南高等学堂的前身为湖南时务学堂。18971129日时务学堂开学,设校址于小东街(今中山西路);1899年春改名求实书院,迁落星田;1902年初改为湖南高等学堂;1905年冬并入也改成了高等学堂的岳麓书院,仍统称湖南高等学堂;1916年,改名为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2621 日,工业专门学校与商业专门学校、法政专门学校合并,在岳麓书院原址上正式成立省立湖南大学。


新文化运动中,湖南教育界胡元倓、朱剑凡、杨昌济、杨树达、易培基等力倡筹备湖南大学。1917年在岳麓书院内设立了湖南大学筹备处,由杨昌济主持,但因经费无着,筹备工作不能正式进行。在1921年的“湖南自治运动”中,湖南学界强烈要求设立湖南大学。赵恒惕政府即在“省宪法”中规定了设立湖南大学的条文。1923年,经当时的省教育司筹划,将原有的工业专门学校、法政专门学校和商业专门学校三校合一,定名为省立湖南大学。以岳麓山原工业专门学校为校址,经费仍为原3校经费。19241月,成立了湖南大学董事会,并设立行政管理委员会,以李待琛为委员长。19262月,三校正式合并,设立理、工、法、商四科,分数理、化学、土木、机械、电机、商学、法律、经济等8系。这样,湖南第一所综合性大学正式成立了。

1926年至1949年,相继担任湖大校长的有李待琛、雷铸寰、任凯南、胡元倓、杨卓新、曹典球、胡庶华、黄士衡、皮宗石、李毓尧和易鼎新等,他们都是大名鼎鼎的教育家。

19363月,皮宗石接任省立湖南大学校长。同年7月,国民政府行政院正式命令,省立湖南大学改为国立湖南大学。行政院任命皮宗石为国立湖南大学第一任校长。皮宗石到湖南大学后,按照蔡元培的办学思想,对湖南大学进行整顿和改革。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学生进大学是来求学识的,教师必须要有真才实学,而不是以大学为升官发财的阶梯。湖南大学在省立时期,由于条件限制,经费不足,较为封闭保守,教授年龄结构偏高,总体来说,知识老化,学术空气不浓,不活跃。改国立后,经费增加了,条件改善了,教职员工待遇也提高了。

在多位湖大校长中以胡庶华任期最久,从1932年至1949年间曾三度担任湖大校长,任期长达13年。1932年任湖南大学校长时,湖大尚在初创阶段,他提出“承朱()()之绪,取欧美之长”的口号,主张继承岳麓书院优秀文化传统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并重,以此作为办学的基本指导思想。他以书院内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和欧阳正焕所立“整齐严肃”八字碑文作为校训,强调爱国主义教育。胡庶华还亲自作《湖南大学校歌》, 歌词如下:

麓山巍巍,湘水泱泱,

宏开学府,济济沧沧;

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

华与实兮并茂,兰与芷兮齐芳。

楚材蔚起奋志安攘,振我民族扬我国光。


1940年至1943年第二次任校长时,正值国难当头,为避战乱,学校迁至湘西辰溪,办学条件十分艰苦。他提出“于艰苦中谋恢复,于安定中求进取”的方针,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注意力适当集中在办好本省迫切需要的矿冶、土木、经济等系上,同时提倡与所在地区工矿企业的业务协作和学术交流,广泛开展本省经济问题的科学研究。

1945年第三次任湖南大学校长时,做了大量工作,恢复战火毁坏的校园,扩大办学的规模,成为拥有文法理工商5个学院、20个系的综合性大学。对学生爱国民主运动,他采取开明态度,并设法予以保护。19483,湖大和长沙市各大中学开展了帮助贫苦同学免于失学的规模巨大的助学运动,他给予了热情支持。1949年初,他确定不迁校的原则,保证了湖大完整无损地转到人民手中。

湖南大学1937年改为国立时有311系,教员90多人,其中教授70人,有学生535人。1938年,日寇侵逼长沙,湖南大学迁至辰溪。其间先后增设法学院、矿冶研究所和法律、水利、外国语言文学、史学等系和矿冶专修科。1945年,湖南大学迁回长沙岳麓山。1946年国立商学院并入湖大。1949年又有国立师范学院、省立克强学院、省立音乐专科学校并入湖大,19499月,长沙市军管会接管湖南大学,李达任校长。

湖南大学从成立以来,造就了大批人才。其中尤以科技人才为著,如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冶金学专家李薰,曾任中国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的计算机专家慈云桂,内燃机专家戴桂蕊,铁道桥梁专家李芬,曾任东北军医大、长春医科大校长、湖南医学院院长的医学教育专家李亭植等。此所谓“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本文原载《长沙百年名校》,原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