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麓山,层林尽染。俯瞰湘水,百舸争流。今天,我们湖南大学原60级-65级文工团、宣传队部分同学,又相逢在这幅美丽的秋景中。片片火红的枫叶,把我们带到那激情奔放的岁月。回眸青春的足迹,再现生命的芳华。
摇曳的枫叶树,如诗的叙述,虽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涌动着学生时代革命青年的青春活力。晨曦中舞蹈队的练功靓影、大礼堂飞出的练歌声、悠扬的琴声、操场上响亮的号声、回荡的笛声——那是培新,异彩纷飞的书香沃土,是湖大一群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文艺队员。他们是在全校学生中选拔出来的文艺尖兵。他们用青春韶华给古老、厚重的湖南大学增添了青春靓丽的色彩。在唐麟、魏东明、石耀昆等学校领导的亲切关怀下,这批文艺天赋高且勤学苦练的学生在湖大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文艺才干,使学校的文艺工作在全省高校出类拔萃。春节,他们冒着严寒,去雷锋家乡慰问演出。接受长沙市教育局的任务安排,排演歌舞剧“大干旱,大丰收”,“八姐妹赶猪”,“社长的女儿”等多个节目去乡下演出。当时的文艺工作,随不同的阶段,主题各有侧重。文工团适时编排了百人大合唱《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参加长沙市比赛,获得了骄人的成绩。很多优秀的文艺节目,如《南海长城》,《危险的道路》,《社长的女儿》等优秀节目在各高校演出,引起巨大反响。参与省专业文艺团体共同排练与演出的节目,如“奇袭白虎团”,“白毛女”,“沙家浜”等,收到了各界的好评。文工团70多人,在学校党委、团委、学生会的重视下,在陈达健团长的积极组织下,“女民兵”、“洗衣歌”、“学习雷锋好榜样”、“要古巴不要美国佬”、“南越人民打得好”等一系列节目受到学校领导、同学和社会的热烈欢迎。
1966年,学校停课,原文工团解散。湖南大学以各系为主体的同学分别组织了毛泽东思想轻骑宣传队。(机械系-东方红宣传队,电机系--向工农宣传队)深入到工矿、农村、机关、部队进行文艺宣传演出,除校文工团的保留节目外,各宣传队先后新产生了《32111英雄钻井队》、《毛主席的话记心上》、《四老汉学毛选》、《工人阶级硬骨头》、《草原民兵》、《女民兵》、《红军不怕远征难》、《东方红》、《沙家浜》、《老二口学毛选》、《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农友歌》、《抬头望见北斗星》、《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众受浇开幸福花》、《浏阳河》等众多优秀的歌舞、小品、曲艺节目,深受大众欢迎。
1968年秋,学校复课,《新湖大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成立,全队由近百名来自各系的优秀文艺战士组成,是湖大文艺活动最顶峰的时期。肖心恒、谭安琪当队长。在陈杏林、黄建陇等文艺骨干的带领下,除原各宣传队的保留节目外,新编排了许多大型的文艺节目,如歌舞:大刀进行曲、黄河颂、阿尔巴尼亚舞蹈《山鹰之歌》、《收租院》、《亚非拉人民要解放》等优秀节目,具有较轰动的正面社会影响。
湖大文艺队员春华秋实的故事,见证了我校文艺活动追月逐梦新的探索发展史。 很多队员毕业后把优秀的节目带到工作单位,将革命文化的种子撒遍祖国的三线、边陲。
在那难忘的学生时代,我们遵循校训“实事求是,敢为人先”。从学校不同系、专业、班级走到一起,在认真学习、不断丰富科学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个人文艺专长,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深入社会实践,下工厂、农村、部队,认真学习工、农、兵。用歌声,舞蹈及其他文艺形式,宣传党的政策和时代精神。我们的足迹踏遍三湘四水,我们也将因文艺建立的友情深植心田,直至毕业。
毕业后,我们从麓山话别、从湘江起航,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奔三线、去农场,下工厂、搞科研,到大漠深山扎根,在穷乡僻壤安家。几十年过去了,我们身处不同岗位默默耕耘,为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作出毕生奉献。
抚今追昔,在我们过去的时光中有一段共同萦怀的时间,那就是在母校文工团、宣传队的青春岁月。今天相聚时,还时常将那段时光追忆。珍贵的影象如散落的珍珠从同学们尚存分散的照片中聚集,让我们分外珍惜!
古稀之年,我们又经常回到麓山下、湘江边、母校的身旁。不时欢聚一堂,畅叙往昔。心怀感恩母校情结,欢歌盛世,延续我们的老年幸福时光。我们企望用有限的影象、渐行渐远的记忆,用今天的交流交往、相携相聚,延续那美好时光凝结起的湖大情结。 抹去历史的掩尘,留下时代的芳华文字,献给母校。即使容颜老去,因这些文字,一代青春已融入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