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简介】
阳立高,1978年生,湖南大学经济学博士、博士后,长沙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才库专家。科研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项,获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等多项省部级奖项。荣获202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塞翁得马,焉知非祸;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采访时,阳立高反复提到这句话。他在古人的智语中,在跌宕起伏的经历中,去摸索、去领悟得、失、祸、福的平衡之道。因此,他也从中悟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自己,在人生的高光与低谷间穿梭,从一个大山里的孩子一步步走出来,成为一名教育家、企业家。
回望过往,梦想、智慧、勤劳铸就了他今日的硕果;砥砺前行,目标、信念、使命催促他持续奋进。
1
“故乡的那座大山,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但也真是抬头只见山,生于山间,长于山间,大山让我更坚强、更勇敢。”阳立高的家乡位于湖南一个山村,他说:“于我而言,大山不是睁眼看世界的障碍,而是站在巨人肩膀上一览众山小的阶梯。虽然登上山峰的过程充满了苦与累,但我坚信:心之所向,无往不胜。”
回忆求学路,阳立高笑道: “在上初二之前,我的成绩很一般,因为那时,学习还不是我生活的主基调,大部分时间,我不是在帮家里干农活,就是在和同村的孩子嘻戏、玩耍,天真快乐。除此之外,偏科也影响着我的学习,数、理、化一直很好,英语却很差……”
初二,是阳立高求学路上的转折点。一句相熟小伙伴的戏言:“出去玩呗,还读什么书?反正你也考不上!”深深地刺痛了年仅14岁的阳立高。“凭什么!”三个字刹时充斥着他的大脑,一瞬间,他如梦初醒,14岁男孩的自尊是激励他奋勇前行的最好动力。为了证明“他行”,阳立高开始拼命地学习语文、政治、英语这些他的弱势科目,直到学习成为一种主动的习惯,他一跃成为年级前列。
也是在这个时候,他爱上了名人故事和新闻联播。当时书是一种稀缺资源,初中老师借给他的几本名著和名人故事让他着了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张海迪的故事》《青春之歌》,就那么几本书,他来回翻阅,反复研读。尤其是张海迪的坚毅与勇敢让阳立高内心产生了极大的震撼。与此同时,在同龄人热忠于电视剧的时候,阳立高却俨然成了一个“新闻迷”。家里没有电视,他就每天准时去邻居家里看新闻联播。大山里窥不全的世界,他从新闻联播里看到了,新闻联播让他了解了更多、更广的信息,也让他开始有了“世界”的概念,和同龄人不一样的视野,让他的学习有了方向。男孩的动力也逐渐从自尊深化为信仰和追求,他崇拜着在书里和电视里看到的那些人儿,向往着山外的世界,渴望着自己成为“他们”。
16岁那年暑假的一天,他在家里帮忙收稻谷,在大山的梯田里收稻谷,打谷机是用脚踩的。踩了半天,实在是累了,他就坐在田埂上想,怎样才能让收稻谷变得更轻松一些呢?阳立高想到了内燃机工作原理,想到了物理学知识中磁铁的特性,想到了化学知识中的电解水实验。慢慢地,脑海中构思出了磁动机和氢氧机的模型,并去信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请教相关知识。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及困惑极大地刺激了阳立高对科学知识的探索,也驱动着阳立高持之以恒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中考后,阳立高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学教书,所教学科成绩一直稳居全校第一。但为了学术梦想,他毅然辞掉中学教师工作,靠着勤工俭学,考研、考博、攻读博士后,进入长沙理工大学任教,并成为当时单位最年轻的教授、博导之一。
在后来的教学和人才培养中,阳立高始终坚持“梦想是最好的老师”,鼓励学生要有梦想,并大胆追梦。他常说“你的梦想有多大,你就能走得有多远”。
2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阳立高认为,方向比方法更重要,方法比努力更重要。学习如此,教学如此,科研亦如此。党和国家的要求就是方向,最广大人民的需要就是方向,探索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就是方向。“我们做科研,始终要坚持以现实重大问题为导向,坚持实地调研,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按规律办事,坚持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他对学生做科研的要求,也是他自己的感悟和实践。
做科研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要和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保持一致,要研究真问题,做真科研,出真成果。作为一位经济学工作者,研究成果能否被政府或企业采纳,能否转化成政府可落地的政策建议或企业可产生实效的举措,真正产生实效,实实在在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衡量是否真科研、真成果的重要标准。
做科研一定要高度重视实地调研,调研就是发现真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只有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才能发现真问题,激发真思考,做出真学问。为做好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阳立高带领团队走访了一百余家企业。通过调研,他发现了80、90、00后新生代劳动力就业观念与择业行为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制造业企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据此提出了如何“顺应劳动力供应新变化,顺势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等系列政策建议。
基于实地调研和该项目支撑,阳立高团队的科研成果在《管理世界》《管理科学学报》《人民日报》《中国软科学》《中国工业经济》等许多权威期刊发表,多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并被许多政府部门及企业采纳与应用。科研成果先后获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其他获奖多项,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3
更远的路,更大的梦想
阳立高走出大山之后,深知农村孩子求学与追梦之不易。他认为,农村有很多孩子,其实很聪明,但因为没有好的平台,没有好的条件,没有看到外面更大的世界,关键时刻没有智者的引导,一辈子都走不出那座“大山”。
因此,助力农村教育,助力农村公益事业也是阳立高的梦想。因为深知农村孩子求学之不易,为帮助更多农村学子追梦圆梦,阳立高组建了助学团队,每年通过捐资助学等,在贫困山区建立了一批“追梦室”,购置图书、绘画工具、音乐器材、演讲设备等,为农村学子成长成才、追逐梦想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安排名校名师送金课下乡,让山区孩子免费体验和学习。此外,还组织山区贫困学生到大城市的艺术场馆和名校参观学习,为他们提供更多接触优秀教育和外面“大世界”的机会,播下梦想的种子。
阳立高说:“你看得有多远,才可能想得有多远,才可能走得有多远!当然,梦想固然重要,但百折不挠的坚守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更显珍贵!”
阳立高说,只要条件允许,他会将农村公益事业持续不断地做下去,农村的学生能开阔视野、走出大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些都让他倍感振奋。
塞翁得马,焉知非祸;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阳立高说,“从大山里一路走来,一路坎坷,却也一路繁花。我从不去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但一定要去争取属于自己的美丽风景。我始终坚信,付出必有收获,不是在此时,就一定在彼时。只要怀揣梦想,方向正确,目标坚定,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实现梦想!”
THE END
采访 | 林可、王子卓、朱梓涵
文字 | 王子卓
编辑 |李若寒、林可
责编 | 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