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简介】
彭祝杰,湖南大学2009级电气工程硕士,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永州分公司营销部副主任、计量技术负责人。2024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1年获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带领团队获多项国家级、省部级QC成果奖等。
衡云蔚雨扫层霭,麓山湘水谋新诗。15年前,历经重重抉择与考验,彭祝杰怀满腔热血与激情踏入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大门,开启了与电力结缘的求学与职业生涯。
15年来,身为湖大学子,身为电力人,她以忠心敬业、竭诚为民的信念谱写了湖大人无惧险阻、敢为人先的辉煌篇章。
1
从物理到电业的跨界追梦
彭祝杰的科研之路,始于对物理的浓厚兴趣。在中学时期,她便对物理世界充满了无尽的好奇与向往。因此,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物理专业,希望能在大学期间继续深入探索这个充满魅力的学科。
然而,随着对物理专业学习的深入,彭祝杰逐渐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似乎与传统的物理研究有所偏差——她更喜欢那些能够动手实践、具有直观成效的领域。“物理这门学科,到了大学真的就进入了哲学的范畴,”彭祝杰笑着说,“我是一个比较务实的人,所以后面我就想着读研还是得换一个专业。”她直言,在大一大二学习电路、电子等实操内容时,总会让她有巨大的成就感。这让她意识到,或许更专注于实操应用的电气工程专业才是她真正向往的方向。基于此,她决定在研究生阶段进入电气工程专业学习,继续追寻自己的梦想。
在湖南大学的求学征途上,彭祝杰有幸结识了众多在她前行道路上指点迷津的导师。其中,对她影响尤为深刻的是刘觉民教授。彭祝杰分享道,刘教授常用“345”来自勉:怀揣三十岁的青春心态,锻造四十岁的强健体魄,再以五十岁的智慧与从容潜心治学。刘教授那份对科学的热爱与执着使彭祝杰等电力学子深受鼓舞,受益匪浅。他们在刘教授的影响下努力拼搏,积极进取,在各行各业有所成就。彭祝杰动情地说道:“与其说老师们的教导对我有很大影响,不如说湖大整体的学风、校风,对我们湖大人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也是我们湖大电气人能在湖南的电力系统里遍地开花的原因。”
2
扎根基层解难题
彭祝杰的职业生涯是从电力计量这一基础而重要的岗位开始的。
2011年,对于永州电力计量工作人员来说,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在智能电表推广初期,由于部分用户对新技术并不熟悉且缺乏相关物理知识,导致他们普遍认为智能电表比机械表走得快,会增加电费负担。
有一次,彭祝杰与同事在永州市水滩区梦想家园小区开展义工服务时,遭到一位大爷怒气冲冲地投诉:“你们供电公司换了我的电表,原来一个月只要30块钱的电费,现在竟要90块钱。”彭祝杰走进大爷家中,进一步了解情况,这才发现大爷的儿子上月给他购买了一台新空调,抓住了症结所在。随即,她细致地解释了用电原理,并且现场对比新旧电表,以事实消除疑虑,大爷的情绪终于得到了安抚。在接下来的半年里,彭祝杰持续关注大爷家用电情况,以实际行动赢得信任。她更借此契机,在多个小区推广智能电表知识,有效提升了居民认知。
智能电表的普及尚在稳步推进,光伏并网时代的来临又带来了一大棘手挑战。光伏发的电并入电网后如果消纳不及时,会不可避免地升高电网的整体电压,从而带来家用电器烧毁甚至引发火灾的隐患。要解决电网电压过高的问题需要多方协调。彭祝杰感慨道,所幸在政府的帮助支持下,各方面不利情况已经有所缓解。通过媒体宣传、倡议书等方式,提高公众对智能电表和光伏并网技术相关知识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3
不断创新是秘诀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力行业日新月异,竞争对手层出不穷。面对时代对电力行业的高压,彭祝杰以她卓越的创新能力为刃,带领团队多次创造奇迹,在电力行业站稳脚跟。她牵头完成新型组合式互感器研发等一系列公关课题,着重解决互感器无防窃电和电能表烧损等问题。
她领衔研发了全封闭的组合式互感器,用环氧树脂固定互感器的相对位置,并且将端口接线统一起来装进盒子。这一“小发明”不仅提高了电力设备的安全性,还大大降低了维护成本,为电力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相关发明成果获全国电力行业优秀成果三等奖、国家电网公司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多个奖项,并获得一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创新发明与彭祝杰的职业生涯相伴,即使是平常的工作程序,也能激发她产生许多新的想法。比如在2023年,她为了提高光伏用户电费结算工作效率,设计出一个自动计算电费、自动开发票的小程序,并投入使用。“关于这些简单重复的工作,让计算机编个小程序自动分析出来,我只要依据结果开展工作就可以了。”她谈到,在计算机如此普及的现代,无论是人还是企业,想要不被计算机所取代就只有不断地学习并创新。
谈及工作和个人成长的平衡时,彭祝杰一再强调“要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好,一定要做到极致”。正是在这一理念的鼓舞下,她以清晰的目标、量化的成果和广泛的资源有效调动了大量志同道合的同事,也实现了工作和个人成长的同进步。
彭祝杰深知,奋斗之路是永无止境的。未来,她将继续秉持着对科学的无限热爱和执着追求,不断探索未知领域,为实现“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承诺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她也希望能够用自己的经历激励更多青年学子勇敢追梦、跨界探索,在各自不同的领域里“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THE END
采访 | 李浩琳、吕欣
文字 | 卓悦、任琦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