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总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学府人物 >> 正文

研精毕智水务事,德高博学亦吾师

发布于:2022年06月30日 作者:记者 | 杨益婷 王世琦 文字 | 杨益婷 王世琦 马晶伟 排版 | 赵若冰 编辑 | 周峰 审核|郭少滨 来源:湖南大学校友总会微信公众号 点击:[]

    有一位老教授——做拓荒者,他业内耕耘60余载,志存高远,躬身笃行,毕生心血注于水业传承与发展;做引路人,他走上讲台,教学40年未止,以身垂范,数载如一,为我国给排水的人才培养尽心竭力,桃李芬芳满天下;是常青树,他初心不忘,桑榆晚红,退休之后依旧活跃在行业一线,在耄耋之年带头捐资设立姜乃昌奖励基金,激励青年学子成才……


    他是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原副主任姜乃昌教授。用言语播种,用粉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更用自己生命的痕迹激励后人,不断延展着生命的宽度。

姜乃昌教授近照

拓荒者:筚路蓝缕开先河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事业急需大量的工科技术人才。将自身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是那个时代青年人谋求发展的共同追求。1953年,风华正茂的姜乃昌教授进入同济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学习,师从我国给水排水专业创始人之一杨钦先生,成为全国本专业的第一批学子。


     毕业后,怀揣着倾尽所学奉献于国家发展的热忱,他来到刚刚筹建、急需人才的湖南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成为一名教师,并把给水排水作为终身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主攻方向,扎根异乡,一干就是几十年。


     当时的教学环境如何?交通没有公路,辣椒炒肉没有肉片;教室里,是陈旧开裂的桌子和斑驳落漆的黑板;冬天能感受到的,是刺破门窗的冷风。除却物质条件的艰苦,姜乃昌教授和同事们还面临学科起步阶段没有相应教材的困难。一门专业学科的“开荒”,断不能缺乏统一教材的引领。那么,如何破除这个困境?


     1963年,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成立。姜乃昌教授临危受命,凭借严谨治学的求是态度和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成为了全国第一届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中最年轻的成员,并在老师杨钦先生的推荐下,担任《水泵及水泵站》教材主编,开始了这一填补空白的创业征程。以杨钦先生给他的课程讲义为基础,同时参考了许多国内外的资料,他一边承担教学任务一边编写教材。


    以前查找资料的过程十分繁琐,需要在图书馆通过关键词所在领域查找书籍卡片,获得相应的书籍编号,再从放满编号的小抽屉里找到对应的编号,凭编号来查。写作条件也很苛刻,需要亲笔手写,写错了得重新誊写一遍,再送到打字店一个一个字打出来。如果打出来再发现错误,就要用剪刀小心翼翼地把有错的地方剪下来,贴上新改正好的。现在在电子文档里敲字,可以随意删改、复制粘贴,不知省去了多少工夫。


    编写第一版《水泵及水泵站》时,姜乃昌教授一家三口就蜗居住在登高路旁的筒子楼里,12平方米的一居室,做饭要在门外的走廊里另搭炉灶。夏日的长沙炎热非常,筒子楼内廊式的结构更让房内如火炉般难耐,但就凭一把蒲扇,扇过了一个个汗流浃背的夏天。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在这样条件下,1980年,统编教材《水泵及水泵站》(第一版)历经艰难,终于出版。开创了给水排水专业水泵及水泵站统编教材与教学先河,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十余年间,全国高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水泵及水泵站教材的唯      一选择,是代代给排水专业学子难忘的启蒙记忆。姜乃昌教授的学生、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77级给排水专业校友王峰至今仍对这本教材赞赏不已,“我们现在参加设计,一些公式、原理的运用还要参考这本教材,它对我们国家的给排水专业发展起到的作用非常大。”

《水泵及水泵站》(第一版~第五版)



    在教材拓荒外,姜乃昌教授率先在国内开展给排水工程领域水泵与水锤防护、输配水系统电算应用、微滤机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等方向的研究;1982年亲自筹建湖南省给水排水学术委员会,并担任主任委员。几十年如一日,在没有任何政府及上级学会经费支持的情况下,通过以会养会、新技术推广等多种方式筹集经费,坚持召开一年一度的湖南给排水学术年会并出版《湖南给水排水》刊物,以邀请省内外专家作专题报告等形式坚持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为湖南省乃至我国的给水排水事业的发展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作出了卓越贡献


1982年湖南给排水学术年会校友合影



    1983年,全国高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学大纲会议由湖南大学承办召开,是恢复高考以来第一次全国给排水专业教材的大会,来自全国各地、各高校的老师、大咖都基本在列。当时组织会议的资金并不富裕,于是姜老师和同事们想办法、动脑筋,为会议拉来了不少赞助,会后还给每位与会老师准备了手提资料包等留作纪念,会议举办得空前成功,湖大给排水专业的地位在全国得到进一步巩固。


1983年全国高校给排水工程专业教学大纲会议合影



    “一旦确认一件事的意义,值得你去做,就全身心投入,全面做好它。哪怕最终受外界因素影响没有做成,起码没有后悔的地方。”尽管环境艰苦,条件匮乏,但姜乃昌教授始终保持意气风发、昂扬向上的姿态砥砺前行。他正是用自己的一丝不苟,持之以恒,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子与同行。



 50年代那位意气风发的青年,今已两鬓斑白,年逾耄耋。似乎一切都变了,又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变的是,他已不再任教,我国的给排水事业焕发着崭新面貌与蓬勃生机;不变的是,他对待莘莘学子和给排水事业捧出的一颗赤诚而滚烫的真心。这一棵矗立在学科前沿与教学一线的大树,苍翠永驻。


自《水泵及水泵站》首版至今40余年,姜乃昌一直在为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水平而孜孜不倦地工作:协调接受高校老师来校进修;组织开展课程研讨会,在会上讲解教材中的重、难点;即使退休多年仍在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该课程研讨会上分享教学经验,指导晚辈。

   


引路人:春风化雨点明灯



    教材编写与科研工作是学科发展的基础,人才培养则是使学科长盛不衰、接续发展的关键。姜乃昌教授始终秉持这一准则,在教书育人中倾尽所有,言传身教,以严谨与慈爱在课堂内外影响着代代水业人赓续前行,为无数学子点亮一盏盏人生明灯。


    毕业数十年,姜乃昌的学生仍对他生动流畅、引人入胜的授课记忆犹新。“姜老师一上讲台,胸有成竹,手里抓几支粉笔就可以讲,因为水泵与水泵站这门课的知识早已刻在他的脑子里。绘制曲线、描画关键点,行云流水,出神入化,同学们提起姜老师都是竖大拇指的。”王峰至今仍清楚记得姜老师上课时的场景。除去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姜老师在毕业茶话会上强调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更让他记了一辈子,并由衷感恩老师的培养。“万丈高楼平地起,之后的工程实践、我的两项发明专利,都得益于大学期间打下的非常扎实和牢固的基础。感谢以姜老师为代表的湖大给排水教研室的老师们的教导,支撑着我们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搏击。”




姜教授与毕业生合影留念



    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姜乃昌的学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又与他成为同事的施周,回忆起当年姜老师的授课,仍难掩折服与敬意:“以前我上课习惯坐在后排,但只要是姜老师的课,我一定要靠前坐,因为他的课太有吸引力了。虽然言简意赅,但是深入浅出,一些深奥、难懂的概念,在姜老师的形象比喻下很快就能理解。比如讲水泵安装的高度时他就拿烧开水这样日常的现象做比喻,大家就都能理解了。”姜乃昌还特别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独立思考,“他从不要求我们死记硬背,而是要会解释公式是怎么来的、要熟悉推导思路是怎样的,前后知识点要融会贯通。在确立研究课题时也鼓励学生们自主探究,寻找解决方法。可能刚开始会困难,但对思维的锻炼令人受益匪浅。”


     姜乃昌向学生们传递着书本外的理念也让施周感受颇深。如有次在回答为什么设计泵站要尽可能使泵体直径小一些时,他认为因为钢筋的造价太贵,如果可以减少一点直径,就能为国家省不少钱,用最少的钱办尽可能多的事。“把为国着想、学以致用的思想渗透进我们所学的知识里,更是一门潜移默化的思政课。”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细微之处彰显的是一位正直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姜乃昌对学生的影响还体现在他对待问题严谨求真。他为学生亲自修改论文,逐字逐句推敲打磨,甚至细致到了标点符号的准确度。1988年施周完成了硕士答辩,刚好遇到1989年北京举办国际给水排水学术会议,姜乃昌推荐他把硕士论文的研究成果写成论文投稿到组委会。因为时间紧急,又是英文成文,要用打字机一个个字母打出来,他不小心把一个句号打成了逗号,与原意相差很远。姜乃昌发现后,提醒纠正,结果因为匆忙还是忘了,没改好就送到了邮局,从邮局出来后正好在东方红广场遇到姜老师。“姜老师再向我确认有没有订正,我才想起来忘记了,他问什么时候寄的,我说刚刚,然后我们赶紧去邮局,还好没有寄走,把论文取回来才小心翼翼地改过来。这个故事我现在都记得。”得益于老师的躬身言教,为师多年,施周始终秉持着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教导学生,也影响着自己的不少学生成为老师,接续传承着相似的教学理念和人师风骨。


    此外,姜乃昌每年带领学生到水厂、污水处理厂进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并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等,同时参与多个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建设,以教学结合生产,以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期间多次荣获“湖南大学先进工作者”“湖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因教学成果显著、声名远播,他还曾被华东交通大学邀请授课一学期,广受赞誉。


    20世纪80年代,供水事业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而发展,供水企业深感专业人才匮乏。姜乃昌教授带领给排水专业老师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为供水企业培养了大量急需的专业人才,助力企业发展。



1983年给水工程培训班合影



    1984年,湖南省在益阳基础大学的基础上筹建湖南城市建设专科学校(现更名为湖南城市学院)。根据湖南省的安排,以姜乃昌为首的湖南大学给排水专业老师对湖南城市建设专科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教学大纲制订、课程体系搭建、师资队伍建设等给予了全方位指导,而且不辞辛劳从长沙到益阳为湖南城市建设专科学校的第一、二届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学生授课。正因为有了这样无私的支持,为日后湖南城市学院通过专业评估认证、成为培养给排水工程专业人才的重要力量打下了坚实基础。


常青树:桑榆晚红志长存

    50年代那位意气风发的青年,今已两鬓斑白,年逾耄耋。似乎一切都变了,又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变的是,他已不再任教,我国的给排水事业焕发着崭新面貌与蓬勃生机;不变的是,他对待莘莘学子和给排水事业捧出的一颗赤诚而滚烫的真心。这一棵矗立在学科前沿与教学一线的大树,苍翠永驻。


    自《水泵及水泵站》首版至今40余年,姜乃昌一直在为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水平而孜孜不倦地工作:协调接受高校老师来校进修;组织开展课程研讨会,在会上讲解教材中的重、难点;即使退休多年仍在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该课程研讨会上分享教学经验,指导晚辈。


1985年11月主持召开《给水工程(Ⅰ)》、《水泵及水泵站》教学研讨会

2009年11月,在湖南大学主持召开《泵与泵站》课程研讨会



    “宁移白首之心,不坠青云之志”,年龄从来不是自我设限的借口,退休亦不是停下脚步的终点。1995年退休后,他继续活跃在给水排水行业,积极参与工程设计咨询工作,与美国熊猫(Panda)建筑公司合资在国内成立洛沙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承接了数十项大中型水厂设计咨询项目;2004年后曾受聘为中山市水协顾问十余年,指导该市水务行业发展,作为专家学者参与珠三角城市水行业规划与工程建设咨询及项目评审活动近百次;2021年,以80多岁高龄参加《给水排水》杂志社在湖南长沙主办的“2021给水大会”,并作“水锤及其管控”大会主题报告,分享他多年的研究思考成果……


姜乃昌教授在2021年给水大会上作“水锤及其管控”主题报告



    在这期间,即使他曾突发脑梗,被紧急送往医院重症抢救,却在稍有康复后仍作为专家组长参加评审会数十次;行动不便,也阻挡不了那份对给排水事业的热情,一人一手杖来往于各大水务评审会议。


    姜乃昌对于学子的挂念与关怀也未随年月增长而有丝毫消减。直到今天,他的学生们还常常接到他的电话,询问他们的工作状况、目前最新的研究进展等。对于每年的给排水学术交流会,他也事必躬亲。施周感怀:“老先生和我们现在还经常联系,很关心我们,问我们最近怎么样,我们也很乐于向老先生报告最新的研究情况。”尽管学生和子女们对现在姜乃昌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都有所顾虑,但他每次都热情极高,总是要主动过来看看新情况。


    2016年,广东省校友会给排水分会成立,这是湖南大学第一个以专业为名设立的校友分会。在王峰和学生们的心里,姜乃昌是严师,是慈父。“一听说有姜老师坐镇,大家都特别活跃,积极参加分会举办的各种活动。每次周年聚会,有姜老师在,就有凝聚力在,我们都把他当作父亲看待——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


    2021年5月15日,姜乃昌带头捐资设立姜乃昌奖励基金,奖励本学科有重大学术贡献的教师与团队及品学兼优、奋发向上的优秀学生,助力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姜乃昌拄着拐杖上台讲述自己从教以来编写教材、教导学生的难忘经历,更是一份与学子、与专业永远难以割舍的热爱与情怀,会场上的学子、老师无不为之动容感叹。


2021年5月在姜乃昌奖励基金捐赠仪式上

    姜乃昌教授就是这样,肩负着党与国家的嘱托,将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给排水行业的“梯田”上,一辈子耕耘于此。他就如同一棵永远挺拔的常青树,用自己的躯干为湖大乃至中国的给排水业撑起一片天之后,就在不远处静静地守望、呵护着树下新苗的成长,同时为一个又一个的后来者留下了一片烈日下的绿荫……


记者 | 杨益婷 王世琦

文字 | 杨益婷 王世琦 马晶伟

排版 | 赵若冰

编辑 | 周峰
审核|郭少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