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总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学府人物 >> 正文

寻找最美校友|邱明红:造一座桥,为一城人

发布于:2022年09月23日 作者:谭雨欣 来源:湖南大学新闻网 点击:[]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谭雨欣

9月1日,邱明红上午在香港大学土木系混凝土3D打印实验室里打印小梁,下午参与混凝土3D打印技术的研讨会。作为香港大学土木系的博士生,他每天的日程计划如同手中的游标卡尺一样精确。

千里之外,邱明红仍然心念母校。对他来说,在湖南大学的10年不仅教给他知识,而且赋予他信念。

“顶天立地做科研”

2011年,19岁的邱明红考入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我们要顶天立地做科研。‘顶天’是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立地’是解决实际的工程难题。”土木工程学院邵旭东教授的一句话,让邱明红进一步明确了志向。大四那年,他加入了邵旭东教授团队;读研后,又继续跟随邵旭东教授的课题组。

邵旭东教授领衔的湖南大学高性能桥梁研发团队,长期专注于超高性能混凝土桥梁结构相关研发工作。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大跨径悬索桥、斜拉桥的不断修建,钢桥面得到了普遍应用。然而,大量工程实践表明,这种常规桥面方案存在两大难题:一是钢桥面板易疲劳开裂;二是钢桥面沥青铺装极易破损,需频繁维修。

而超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种超高韧性、超长耐久性的水泥基复合材料,能解决桥面开裂、能耗巨大、寿命不长等桥梁病害难题。这对新桥来说是病害“疫苗”,对旧桥来说则是治愈良药。

邱明红加入邵旭东教授团队后,在导师的带领下,与团队伙伴开展了项目攻坚。

每天早上8点,他已身在实验室。按早早做好的设计方案准备试件的模板,放入钢筋,再将搅好的混凝土倒入模板内。“山中无甲子”,再抬头时,一晃已到了下午。

长沙最炎热的夏天和最寒冷的冬天,邱明红都在实验室里度过。每天早晚,他会利用碎片时间搜集、阅读文献。写论文则需要更多时间。推敲、琢磨,常常是走在路上,他的脑子里就不自觉地冒出来公式。有次,一篇论文的公式连着一个星期也推不出来,邱明红就把暂时“搁置”,看文献、做实验,再回来时问题竟迎刃而解。

不到10年时间,他发表了32篇论文,申请了11项发明专利,参与编写了超高性能混凝土领域内的首部行业标准,获得了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奖励,成果入选交通运输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库。

2021年,时年29岁的他带领团队里的青年学子,开展了以超高性能混凝土为核心技术的《中桥高科—高性能桥梁结构技术领航者》项目,并在第七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夺得主赛道金奖。这也是湖南在本届大赛的唯一金奖。

“最大的成就感不在纸上,而在祖国大地上

“通俗地说,我们项目的技术就像给大桥‘治病’。”对邱明红来说,最大的成就感不在纸上,而在祖国大地上。

从国内的世界首座千米级重载铁路桥梁—沪苏通长江大桥,到国外的中国—马尔代夫友谊桥梁,邱明红所在团队承担的超高性能混凝土项目,如今已被广泛运用于国内外100余座大型桥梁。

2021年8月,张花高速公路跨线桥完成施工。这是世界上首座采用全断面带板顶推施工的钢—超高性能混凝土组合梁桥,也是邱明红独立负责的第一个项目。

为了让这个项目落地,2019年的夏天,邱明红数次往返于学校和设计院之间。他了解到这座桥梁起初的设计方案是全钢结构,不仅造价高,铺装易破损,而且施工期间还会影响桥下高速公路的正常通行。

于是,他与设计院联合提出了对桥下交通零干扰的新型跨线桥梁方案,用超高性能混凝土代替原方案的钢桥面板,形成钢—超高性能混凝土组合梁,上部结构初始造价节省了12%。

“标准数量、专利数量、原创技术”3个全国第一、节约近60亿元的国家投资、减少约40万吨的碳排放……这些数字背后,是邱明红所在团队近半年来的拼搏努力,更是整个课题组三代师生、近三十年的深耕。

如今,在长沙,湖南大学高性能桥梁研发团队仍在行业内“顶天立地”;在香港,邱明红正在做智能建造融合新材料的技术积累。他正研究的3D打印等智能建造技术,在将来或许能够解决如今劳务工荒的问题。

邱明红说:“技术的升级迭代需要很多努力,现在我还在路上。”

(一审:谭雨欣;二审;刘文韬;三审:杨又华)

作者:谭雨欣

责编:李传新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