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总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学府人物 >> 正文

千磨万击,行健不息 ——访校友、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退休教师廖时忠先生

发布于:2023年05月06日 作者:牛启明 余路遥 来源:湖南大学校友总会 点击:[]

校友简介:

廖时忠,毕业于中南土木建筑学院(现湖南大学)1955级桥隧系桥隧专业。曾先后在长沙铁路局、铁道部第三设计院,铁道部第二设计院从事技术工作,参与成昆铁路、襄渝铁路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后在衡阳铁路工程学校【现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担任专业课教师直至退休。


“无论是参与工程建设还是走上三尺讲台,回顾过往,我这一生没有什么对不起的。我没有给国家、给学校丢脸;对得起人民,对得起自己。想起这些事,我这一辈子问心无愧,这一点很重要。”这是廖时忠校友于我们采访最后留下的肺腑之言。临别之际,老人强作稳健地站在家门口,扶在门框上,挺直腰板,目送着我们离开,直到电梯门完全关闭。这平易近人的一幕,竟与他在往日里以雷厉风行著称的干练作风形成鲜明对照,令人余味悠长。

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

没有大家,哪有小家。很难想象一个动荡不安的国家里还会有安居乐业的家庭,生于1934年的廖时忠自然也不例外。其父亲曾就读于黄埔军校,一心建功立业,救国救民,追随北伐名将谭道源,担任其副官。1938年,随谭与日寇在台儿庄血战,负伤后,辗转回到湖南。

因为其父亲戎马半生,廖时忠先后随家人辗转南京、武汉、郴州等地,直到在长沙定居,其先后就读过9个小学,终于在一师附小正式毕业。凭借出色的成绩,他入读长沙名校广益中学(现湖南师大附中)。

入读广益是在解放前一年,廖时忠学习优异,表现出巨大的学习潜力。初高中十二个学期,他拿过十一个学期的班级第一,唯一一次的第二名,是因为解放后父亲被捕入狱,误判无期徒刑(其父亲1986年平反,恢复1949年长沙和平解放起义人员名义),他只得辍学打工挣取学费。那半年,瘦弱的他时常一个人推着500斤重的木板车走遍大街小巷,干起活来却丝毫不比那些身强力壮的劳动力逊色,就这样和母亲、妹妹一直相依为命。

1955年,等到高考结束,廖时忠满怀欣喜地在自己的志愿上依次填报清华大学、华中工学院、中南土木建筑学院的桥隧系。毋庸置疑,一切顺利的话,他会以远超清华的分数顺利录取理想专业---他自小就热爱土建,喜欢搭房子,建隧道。偏偏造化弄人,揭榜时他才得知自己因为家庭出身原因滑档至第三志愿,录取到中南土木建筑学院桥隧系。但廖时忠毫无怨言,仍坦然接受,暗自铆着一股劲儿要搞好学习。谈话间,老人拿出珍藏的文件,满脸骄傲地说:“你们看,我的湖南大学录取通知书,还有文凭。”六十多年了,信封已经泛黄,文件纸张薄如蝉翼,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


“那个时候是学生,学生的职责就是念书,也没有其他的想法。”廖时忠对我们说到。事实上,他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出身而遭到的不公正待遇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相反,他在学校经常是抹着眼泪也要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舍不得花四分钱去看礼拜六的电影,周天就回家帮母亲做工,依靠糊火柴盒等赚取生活费。即使是在那个“批判”之风流行的特殊年代,他在三个班级面前被公开批斗,甚至被无故直接开除团籍,但自尊心极强的他也是把苦水咽进肚子里,并在随后的材料力学测试中拿到了全系屈指可数的满分,而那场测验全系不及格率高达40%

他给人的感觉好像过分地简单纯粹,旁人眼中“学霸”的他却坚信学习没有捷径,就是努力,认真而已,“很多同学说投影几何是头痛几何,我不头痛,不是我聪明,是我舍得下功夫”;他可以为了兴趣学习体操也可以为了航空报国的期望参加航空模型小组,只因为“那时候我们国家还没有自己的飞机”。

降龙自有回天力,开路终留盖世痕

     1960年,廖时忠正式从湖南大学毕业(1959年在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基础上恢复湖南大学),这也是学校培养的唯一一届五年制桥隧系本科生。毕业后,他连同本系其他六名同学被分配至长沙隧道施工,依靠扎实过硬的技术脱颖而出,担任长沙隧道北口技术主管,率领团队攻坚克难,最终隧道顺利建成通车,直到今天该隧道仍在正常使用。

  凭借在长沙隧道出色的表现,1964年铁道部第三设计院下文,点名要廖时忠前往天津工作,也正是从天津开始,风华正茂的他把未来的十一年全部毫无保留地交给了国家,贡献给人民。

当年年底,鉴于时局经济和政治需要,为响应国家大三线建设,毛主席提出“好人好马上前线,备战备荒为人民”,铁三院选派廖时忠等名技术人员,从天津至北京,搭乘专列前往成都,划归铁道部第二设计院管理,参加成昆铁路建设工作。廖时忠搭卡车坐长木凳,长途跋涉四天之久抵达云南黑井镇,正式开展成昆铁路的建设工作。

因为成昆铁路选定的是地质复杂且地势险峻的西线工程,没有任何数据参考、经验积累,他们所有的工作几乎都是从零开始,穿越崇山峻岭,克服海拔高差,逢山过山,遇水搭桥,一切从最开始的勘测做起。在安全保护缺乏的条件下,廖时忠曾经攀爬山崖进行测绘,“那差不多是徒手攀岩,虽然有安全绳,但搞不好就会没命的,可总得有人去搞”。

谈到大田箐特大桥的修筑,廖时忠精神矍铄,侃侃而谈。他清楚记得,作为成昆铁路龙川江上第一座特大桥,它一共36个墩,高达49多米,首先建成的第9号墩比其他墩要“胖”50公分。这个曾经惊动西南指挥部的重大秘密,竟是他在和施工单位工程师插科打诨时意外发现,皆因作为桥梁施工单位工程师未加求证,在施工时擅自移动了原设计预偏心50公分位置,幸好廖时忠及时发现并向上级汇报,最终指挥部决定将墩台加粗50公分才消除安全隐患,杜绝了后续工程的错误

为了跨越高山峡谷的阻隔,成昆铁路架设桥梁991座,开凿隧道427条,隧道总长度达到了340余公里,占线路总长度的31.5%。在成昆铁路工作的五年时间里,廖时忠真正把技术做到了极致,对自己的设计要求严苛,一定负责到底,坚持身先士卒。在施工现场,即便遇到隧道塌方的时候,他也镇定自若,冷静指挥,坚决不做逃兵,“如果我都害怕了,那其他人怎么办?国家派的你,那绝对不可能当逃兵。”

1960年廖时忠所在班级毕业照合影(廖时忠位于第一排左一)

今天,被誉为成昆铁路的史诗传奇——法拉展线的溢美之词不绝于耳,而五十年前,关于法拉隧道的那场大塌方却少有人知,曾作为成昆铁路第一拦路虎而严重延误工程进度。也正是廖时忠,作为其技术团队唯一代表参加联席会议,并在会上提出详细原因分析和最佳处理对策,得到众人一致认可,当即临危受命,带领其指定的技术人员连续攻坚,而他自己,经常深夜还在房间内操作手摇计算机设计制图,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奋斗,隧道终于顺利贯通,这也成为他职业生涯中最为得意的作品之一。

由于时间和历史因素,关于当时开山辟路的记载并不多,后人很难想象当时他们所面临的种种困难,甚至可能随时付出生命。桥梁隧道众多,施工条件艰苦卓绝,一千一百公里的成昆铁路,以每公里两名建设者的生命为代价,终于建成通车!在廖时忠工作地附近的黑井烈士陵园,长眠着37位筑桥修路的英雄,其中也包括他的一位因为隧道塌方而壮烈牺牲的挚友。“20095月,我在两名学生的陪同下回访成昆铁路南段,专门去黑井烈士陵园,看望长眠在那里的同事们,告诉他们法拉隧道状况一切正常,成昆铁路一切正常!”廖时忠校友深情地回忆着。

廖时忠圆满完成在成昆铁路的所有工作,成为在这一“铁路禁区”修铁路的奇迹的缔造者之一(1985108日,成昆铁路荣获中国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此后他先后被调往襄渝铁路、南铁路,在陕西、广西等地工作。在襄渝铁路的四年里,最多的时候他需要负责99个隧道施工指导,指导铁道兵14施工。在谈及如何能够高效有序管理这么多隧道时,“办公桌上几个电话,有时候电话都接不过来。只能以主要精力从多种矛盾中找出和抓住主要矛盾”,廖时忠将哲学的智慧在实际工程中应用自如。

“您在工程技术上为什么能做到那么出色呢?”我们好奇地问。“关键是基础,在大学里把专业课学好非常重要,再在工作中融会贯通”。

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

整整十一载,廖时忠经常在工地的夜里仰望月亮,想象月光下的湖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家的地方才是故乡。他前半生于大家无愧,却唯独亏欠自己的小家。1975年,尽管领导万般挽留,在连续提交50多份转业报告以后,廖时忠放弃了长沙铁道学院伸来的橄榄枝,决心回到衡阳,回到妻子身旁,在衡阳铁路工程学校(后改名为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担任教师,开始了他近二十年的教学生涯。廖时忠依据自己的设计施工现场工作经验,总结汇编成教材《桥隧施工及养护》正式出版,培养了一大批铁路方向的干部、人才。


            2022年廖时忠及其子廖晖和学校寻访团队于家中合影

编写教材的时候,正值酷暑,廖时忠单凭一盏白炽灯,一台小风扇,和他相伴半生的绘图板、描图纸在炽热的室内绘图、写作。尽管只是铁路中专统编教材,但该书提出了大量独创性和原创性的内容和工作方法,以至于长沙铁道学院举办的短训班、干部班都选用该教材。

在学校任教期间,廖时忠因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而受同事们调侃为“军阀作风”,而学校则看重他这一点,将一个最棘手的“差班”交给他作为班主任去管理。他总是比学生先到教室,比学生晚回到家。半年过去,这个班级学风严谨,纪律严明,焕发新生。他告诉学生们,“等你们毕业的时候,可以在校门口摆把秤,出校门的时候自己称一下你有几斤几两”,就这样,这个四十多人的中专班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包括十几位处级干部和几名厅级干部。

1994年,廖时忠正式从衡阳铁路工程学校退休,跟随家人来到惠州,他退而不休,先后参与惠州市惠澳大道、金龙大道,广东西部沿海高速公路等工程的施工指导和监理工作。他为人正直坦荡,实事求是,严把审核关,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工程资金,没有给设计和施工单位留下任何话柄。

在采访尾声,这位临近耄耋之年的老人突然心血来潮,希望我们能够给他看看母校的新照片。他说毕业六十多年,距离上一次回到湖大已有二十多年,现在经常会想起在学校读书学习的画面。看到学校实景航拍图片,岳麓山下熟悉的建筑映入眼帘,“这是大礼堂,这是科学馆”,廖老如数家珍,难掩喜悦之情。他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母校的发展欣欣向荣,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衷心祝福母校广育英才,再谱华章!你们正处在实现梦想最好的时代,更当自信从容、守正创新,自觉肩负起新时代赋予你们的光荣责任与使命”。

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半个多世纪以来,廖时忠先生以其忠诚强烈的责任担当和炽热深沉的家国情怀,深刻诠释了心忧天下的湖大人对祖国和人民纯净清澈的爱,倾尽毕生努力彰显了一位桥隧工程师和人民教师的先锋本色,挺起了民族复兴大业征程中坚强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