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总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岳麓弦歌 >> 正文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不竭源泉】

发布于:2019年09月02日 作者:湖南大学北京校友会 湖南大学上海校友会 来源:湖南大学北京校友会 点击:[]

作者介绍

 

李禹熹,湖南大学2017级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大三在读,现在湖南省委保密办、湖南省国家保密局实习。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不竭源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中华民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的国家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即使放到世界历史上,这也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奋进的历程是无比艰辛的。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华民族历尽坎坷,中国人民的思想也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清末以天朝上国自居,坐井观天、不思进取,傲慢而愚昧;第二阶段:被坚船利炮轰开国门后,华夏生灵涂炭,人们于是自疑,继而想要摒弃中华文化、全盘西化,彼时甚至不乏“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论调;第三阶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奋起努力,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稳步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大步向前,全中国都由内而外重新焕发自信的气息。

历史再次证明:世界文明的摇篮,诸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犹如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朵浪花,跳跃起来又转瞬即逝,唯有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风雨、数十次衰落后又一次次奇迹般发展壮大,所谓“一边流血,一边开花”!中华文明何以屹立数千载而不倒?

有人认为地理因素首屈一指,“东边和南边是大海,西边是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西北是长达三千公里的戈壁与山川,西南是多具毒虫瘴气的丘陵和山林,北方是气候严寒的西伯利亚地区”。诚然,这样的地理环境对华夏文明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保护作用,但我们的先人更认识到“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地利不如人和”,从西汉初年白登之围、西晋五胡乱华,再到近代以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都足以说明:天堑地利不足为恃!

有人认为是中国人多。这也不是没有道理,人口太少确实容易消亡,但是人多并不是构成一个国家、一种文明能够绵延数千年历久弥新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在秦朝时有两千多万人,彼时孔雀帝国也有两千多万人,塞琉古王国有千万人口;公元二世纪末,汉朝有五千多万人,罗马帝国也有五千多万人,贵霜帝国有两千万人;公元四世纪末,前秦有一千五百万人,罗马帝国却有三千六百万人,笈多帝国有两千八百万人,波斯帝国萨珊王朝也有一千四百万人;八世纪中叶,唐朝六千万,阿拉伯帝国三千四百万,查理曼帝国一千四百万;十一世纪初,宋朝三千万,拜占庭帝国一千万,神圣罗马帝国近一千万;十四世纪末,明朝六千万,德里苏丹国近六千万,帖木儿帝国近三千万;十七世纪初,明朝一亿三千万左右,莫卧儿帝国近九千万;十八世纪清朝一亿二千万,而莫卧儿帝国有一亿四千五百万。今日观之,上述国家中大多只能去博物馆或者翻阅史书来遥想当年风采了。由此可见,空有人口亦不足为恃!地理因素、人口因素都非关键因素,关键因素就是中华民族对精神文化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是一种流淌在血液、铭刻到骨髓里的身份认同。具体说来,中华文化的核心便是民族精神,包括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特点。

(诸葛亮上《出师表》)


其中最核心的是爱国主义,这亘古不变的主旋律,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成仁取义之所在,如战国时期屈原汨罗投江以表心迹;西汉时期苏武北海牧羊,十年如一日;东汉末年诸葛武侯上《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东晋刘琨“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吹笳退敌;祖逖中流击楫,“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安史之乱张雎阳誓师杀敌、颜常山仗义骂贼至两宋,岳武穆怒发冲冠、精忠报国,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辛弃疾献《美芹十论》,条陈战守之策,“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陆放翁身卧孤村,心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不为高官厚禄所诱、不惧敌人严刑威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朝于谦“粉骨碎身浑不怕”,于沧海横流中尽显英雄本色;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抗击倭寇,威震海疆;顾炎武开一代之新风,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郑成功驱逐荷虏,收复台湾,千秋功业,一代英雄;到近代,林则徐痛陈利弊,虎门销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邓世昌海战日本,以身殉国,“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左宗棠抬棺西征,收复新疆,“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孙中山“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运筹帷幄,匡扶天下;毛泽东指点江山,用兵如神,团结一切力量,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继而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再到新中国建立后,钱学森、邓稼先、钱伟长、钱三强、于敏等众多两弹元勋致力于火箭、导弹、航天等科研事业,为保障国防安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邓小平力排众议,使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引领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凡此种种,先贤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有机结合起来,在国家利益面前不惜牺牲一切,皆为爱国主义的生动诠释,这才得以多次“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1949天安门城楼开国大典油画


除爱国主义外,民族精神中的其他特点,比如自强不息,也有诸多体现,特别是在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比对中更显突出。且以神话传说为例,在西方人的神话里,火是上帝赐予的;而在中国,火是坚韧不拔钻木摩擦出来的,是中国人民与自然作斗争的胜利成果!面对末日洪水,美国人在诺亚方舟里躲避,但大禹带领人民想方设法战胜了洪水,这是中国人民与灾难作斗争的写实!抛开故事情节,中国神话里表现的文化核心有两个字:抗争!假如有一座山挡在的门前,我们选择搬家还是挖隧道?显而易见,搬家最省事然而愚公却把山搬开了这样的精神内核,在西方的神话中是很少见的西方的神话是听从神的安排。每个国家都有太阳神的传说,太阳神有着极高的权威纵览所有太阳神的神话,只有中国的神话里有敢于挑战太阳神的故事:夸父因为太阳太热,就去追太阳,想要把太阳摘下来。当然,最后他累死了,有些西方人因此夸父不自量力,恰恰证明了笑的人缺乏挑战困难的意识。们把夸父当做英雄来传颂,因为他敢于和看起来难以战胜的力量作斗争在另一个中国故事里,后羿把太阳射下来了,我们的祖先这样告诉后代:可以输,但不能屈服。中国人听着这样的神话故事长大,勇于抗争的精神已经成为遗传基因,或许有些人自己意识不到,但会像祖先一样坚强。我想,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敢于同自然抗争、同灾难抗争、同命运抗争,不怕输不服输,是沉淀于中国人血脉之中的文化基因和精神信仰,也正是我们屹立至今的原因。

文/李禹熹

图片/李禹熹

排版编辑/许妮娜 田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