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总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学府人物 >> 正文

毕业专访|建筑1202 黄泓杰

发布于:2019年04月04日 作者:杨清欣 吴孟然 来源:湖南大学建筑院 点击:[]

DE05

 


       黄泓杰,男,湖南大学建筑学院2017届本科毕业生。建筑学院2012级本科生年级长,2014级军训新生班主任。获得2015~2016学年国家奖学金,2017年湖南省优秀毕业生,湖南大学优秀毕业生。获2017年新四校建筑学联合毕业设计优秀设计。现成功申请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学院建筑学硕士。

 


 

课余生活

 

 

   准备采访的时候,小编就已对学长丰富的课余生活有所耳闻,最好奇的一点便是学长是如何平衡学习与生活的。艺术特长生与学霸的双属性也实属少见。听听他怎么说。

 

         

 

学长是作为小提琴艺术特长生招入湖大的?当时为什么会选择建筑呢?

 

 

   是的,我是靠拉小提琴进的湖大。艺术特长生和艺术生不同。特长生是自主招生的另一种方式,通过湖大的小提琴考试获得“优秀”之后,文化分达到一本线就录取,专业任选。一方面,建筑是王牌专业,相较于土木而言,建筑更侧重造型空间设计,而土木对数学、物理等等要求比较高。一些学长学姐和家人也在这方面给了一些知识普及。听取他们的意见之后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优劣势,就学了建筑。

 

29BF



 

               


学长还担任过篮球队教练?


  13级新生入校的时候我没有去当班导,而是和周沛昊一起做新生队的主教练。我俩算是全身心的带了这么一届,从体测选拔,到每天两次训练,再到赛前研究对手,场上指挥……我们几乎没有缺席任何一天。我们现在还开玩笑说,当初小组赛物电和环境的两个对手,我们到现在都还能认出来,因为真的每周都观察了他们训练很久。

 


C40F


   篮球是个人爱好吧,学建筑真的很需要做一些体育运动,大五的时候做作品集,一层楼就几个人,一整天待在寝室画图,很少业余活动,就真的很需要时间去运动,去宣泄情绪甩甩肉。我大一的时候进了新生队,之后也一直在院队,经常会去打球。

 



       

毕业设计

 


   2017年建筑学“新四军”院校的联合毕设,历经一年的策划和筹备,于今年3月在大连启动,4月在武汉中期答辩,6月在长沙终期汇报。是四大高校建筑学本科专业水准一次难得的交流和竞技。黄泓杰学长参加了这次联合毕设,采访中分享了他第一手的体验。


                     


这次的毕业设计内容和往届有什么区别?


   今年是湖南大学第一次参加新四校联合毕设,一共选拔了12位同学,由宋明星和卢健松老师指导。三月份在大连开题,针对总平面设计第一次评图。回来就做单体的方案。在武汉评中期,大概就是平时期末图纸的深度。最后再从武汉回来做了一个多月,主要是深化技术图纸了,6月3号在湖大答辩。其实做到后面就越来越没有什么很花哨的东西在设计里面,当然深度还远没有施工图的深度,只是方案本身就没有那么死抠了。

    其实做到后面还是会有点遗憾,因为方案很平实,自己画技术图和结构图会相对轻松一些,没有很突破的想法在里面。不过也是开题时候自己的选择,答辩老师也认可了这种理性的平稳的设计想法。

 

B819


     区别的话还是多了一个在“新四军”交流甚至比较的机会。大家会相互学习,看看四个学校的学生水平究竟是什么样子。当然也是个很好的旅游机会,在三个月里遇到了很多朋友,除了交流学习还一起去玩耍。哦对了,还遇到了和我一起去TUD的同学。

 



 

 

                     


在这个过程中有感受到新四军四所学校各有什么特点吗?


 

   大概印象的话,大连理工同学的思维放得很开,他们做的方案很刺激的,很有想法。他们中有人会在两个建筑中间,伸个大拱出来。做得很夸张,很大胆,造型能力很出色。华科的同学针对整个建筑的分析会比较理性一点。浙大的也是,针对建筑和城市的关系考虑的会更多一些。湖大最出色的地方是图纸的完成度,剩下三个学校要求没有到我们的图纸深度。

872F



 

                           


学长毕设答辩有90+,对于建筑学学生来说口头表达能力是不是也很重要呢?


   可能是吧,我最后成绩没有90分,综合了前期中期后期之后是86分。我答辩都是组内最后一个讲,之前还准备了一段时间。我大概把我最开始讲什么,第二步讲什么这种东西还过了很多遍,我会自己列一个发言稿提纲一样的东西,对着顺了几遍。这套技术图也改了很久。最后可能是这种原因,老师还挺欣赏的。


出国留学


                           


决定出国的理由?


   国内读研说白了可能是在帮助老师做一些很实际的项目。可能会帮老师画图,深化设计什么的,可以更多地参与到实际当中去,通过这个方式来学习。到了国外的话,用另一种语言和环境去学习,是一种很特别的体验。然后国外有不同的 studio,各有偏重,在授课方面更加细致。在国内和工作岗位的对接会更紧密一些,但是在国外的话可能更多地还在学习理论。我当时去选择出国,还是想更多的去学习。



                           


为什么选择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代尔夫特在欧洲其实有很好的口碑。虽然 QS 排名不太靠谱,但是 QS 也是把它排在全球建筑第三位的。老牌学校,非常扎实。对结构方面比较注重,在作品集里要求要在结构方面有所体现。这点比较对我胃口。当然也考虑了一些其他方面,比如去欧洲不去美国是考虑到欧洲学费比较便宜,而且去欧洲可以“周游列国”,能好好玩玩。


关于作品集的准备,学长还有许多的分享。

切勿错过番外篇《关于作品集的干货》。


五年痕迹


   无论是年级长还是班导,同学们时常对他们的具体工作感到困惑和不解,采访中黄泓杰也分享了他对学生工作的认识。


                           


学长学生工作经历很是丰富呢,分别有什么收获和感触?


   大学五年当过两年班长,一年副级长,再当了两年年级长。级长其实事情很多的,大五的时候几乎是半个辅导员了。大五的时候我们换了一个辅导员,很多人不算熟悉,而且大家不在学校。我又在搞作品集,所以大五上学期那段时间过得真的身心俱疲。但是客观说我个人的责任心比较强,是个愿意承担责任的人。我不做,事情谁去做呢?

   学生干部其实要完成一项工作很容易的。我的经验是平时应该多去千年弦歌上面看看通知,如果要去完成,布置前应该主动和老师联系,讲清楚是个什么事情,什么时间要完成,老师有时候还会补充几点要求。然后布置下去的时候要过滤信息,有条理。123点要分列说明,讲清楚截止日期。最后完成了要及时给老师反馈,告诉他这件事办完了,然后这件事有什么别的要后续跟进的,都要及时反馈。

  大三的时候还当过军训新生助理。我觉得当班导应该是做一个保姆,而不是要管同学。平常训练有教官管大家,班导就是给你们提供一点后勤服务的。所以我当班导的时候,很平稳很温和,解散绝对是全年级最早的一个班,散了以后其实班导晚上还有蛮多事情要搞的,第二天又要早起,所以散的早就是体谅自己、体谅大家。虽然累但是还是挺值得的,我觉得还是要有这么一个体验吧。


学习过程中的种种经历更是我们所好奇的。


                           


学长和老师关系挺好的,学长五年遇到过哪些印象深刻的老师?


   大三设计课时候我跟了蒋甦琦老师。她是一个网红老师,讲了挺多干货。跟她那一年我的收获还蛮大的。她是很讲逻辑的一个人。她会说,可能我的建筑里面5%的东西是很任性的,我觉得我这么搞一笔就是真的很好。但是剩下的95%我就是要知道为什么要这么搞,我就是要知道这么搞的意义和依据是什么。那一年跟着她培养了很棒的学习兴趣,她也是我的毕设答辩老师之一,所以我觉得我跟她交流还挺顺畅的。她教了很多设计的基本方法,会分专题讲。从概念分析怎么搞、制图怎么搞、立面怎么搞,跟大家讲很多专题的课。她总是能一眼看到关键,提出的问题总是会让我一时间很难回答。这也正是她的经验所在。

 

   袁朝晖老师带我的高层设计,是个满肚子知识和经验的好老师。很多老师现在不会跟学生拿笔改方案,就单单告诉你这个地方做的不好。袁院长会告诉学生,这个地方我们一般会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某些房间你把它布置在这里是不符合规范的,那我们的规范一般是这个地方要做什么。他往里面讲得很细致,会让大家直接地学到很多东西。


6FEE



 

                                 


老师在设计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老师并不是决定者。如果我坚定了想法的话,老师并不会影响太多。而且老师也并不鼓励总是换概念的设计思路。但是在实现这个想法的过程当中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小问题。这时候还是会遵从老师的意见。大一大二的时候我还是比较依赖设计课老师,自己没有什么设计思路,也缺少基本的评判能力。高年级逐渐学会了辩证的思考,老师的意见是指导而非决定,设计本身无所谓对错,还是需要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



                                 


对建筑的认识五年来发生了哪些改变?


   我觉得我从一开始只关注建筑本身,慢慢到了大三那一年变得很喜欢城市。在做前期调研的时候,去城市里面转是一个很快乐的事情。大三上的时候去做一个图书馆。那个图书馆在西园北里。西园北里是四五十年代修的一条老街。它的对面是一个新社区。新社区和老社区之间有不同的肌理,不同的人群,人群之间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他们之间有冲突。我们去基地大概三四次,每次去转的时候就和那里的人聊天。从那一年开始就很喜欢城市。包括之后做建筑之前都会先把建筑放到城市里想一下,会对城市的背景做很深入的一些分析,建筑的概念来源也是从城市里先找一些印象,再更深一步。以前出去旅游喜欢往好山好水的地方走,后来喜欢往大城市里面跑,去大城市里面看看那些人和他们的生活方式。



                                 


对学弟学妹们有什么忠告?


   到大二的时候公共课没那么多了。柳爷要给大家上课了,魏院也会开始上课了,还有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这些课可能会给大三设计课打下一些基础吧。开始接触到这么多的设计课,开始花更多的时间在设计课上,就慢慢地觉得好像自己是一个建筑学生了。大二大三这段时间可能就是一个兴趣培养的过程吧。我是觉得这段时间通过这么多不同类型的设计课学习,自己会慢慢地找到一些感觉。真的要和老师多交流交流,尤其是之前所看到的一些书一些案例有任何不懂的一些想法要多跟他们交流。这段时间是一个设计能力、设计兴趣、设计思维培养的过程,挺重要的。

 

    读了五年感觉,劳逸结合是学建筑最大的重点。劳逸结合!



图片|黄泓杰

采编|杨清欣 吴孟然

审校|周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