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总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学府人物 >> 正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访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徐成教授

发布于:2020年09月04日 作者:祝依 来源:湖南大学校友总会 点击:[]

人物简介:徐成,博士,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Intel杯)一等奖(2次)二等奖(3次)三等奖(3次)、泛珠三角大学生计算机作品竞赛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挑战杯”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以上重要学科竞赛奖项;在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的中国首届“智能车未来挑战赛”中,作为湖南大学无人驾驶汽车项目的技术总负责人,带领老师和学生们完成“湖南大学无人驾驶汽车”,并获得冠军和最佳组织奖。徐成老师的工作和成绩一直以来受到广大师生们高度表扬与鼓励:曾获得“湖南大学教学名师”、“湖南大学教学标兵”、“湖南大学师德标兵”、 “湖南大学我心目中最敬爱的老师”、“湖南大学熊晓鸽奖教金”等多个教师荣誉。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访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徐成教授

/祝依

 

“我有幸在千年学府、百年名校接受了扎实和专业的基础训练与教育,千年弦歌不绝、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熏陶和砥砺了我。真的很感谢湖南大学对我的培养,我也以此为豪。”作为一位成长于斯,工作于此的老湖大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徐成教授是如此执念和眷爱这片培养了他的圣土。从教近四十年,他始终初心不改,一丝不苟地“传道、受业、解惑”,将湖大的精神、智慧与文脉源源不断传承给踏进这片土地向他求学的学子。“我总是告诫我的学生,从千年学府走出来的人就是要有自信和霸气,实事求是,敢为人先,不断闯出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徐成教授炯炯有神的目光里,满是希望和笃定。

智含渊薮 学高为师

徐成是湖南大学79级力学系学生,回忆起当年的老师熊祝华教授,他深情地说:“熊老师是我心中最优秀的老师,对我的影响持续终生,是我一生追求的楷模和榜样。”让徐成印象最深的是熊老师上课的“艺术”。他感慨熊老师总是能够把极其复杂和晦涩难懂的力学知识讲出“行云流水”般的轻松感,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理解他所讲授知识精髓的同时,还能把本是枯燥的过程变成享受。熊老师的板书总是提前做了逐句规划和预案,一堂课下来,从头到尾满满一板刚刚好。“老师们认真教学、兢兢业业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了我,使我受益匪浅”,这么多年来,徐成始终心怀感激。

从湖大毕业后,徐成直接在力学系留校任教。40岁时因功底扎实、工作出色被校内调剂到信科院,开始转型到计算机专业的研究和教学。经过大约6年时间里,徐成已经逐渐在计算机学科领域开创性地做出了有实力和能够代表自己科研水平的学术成果。徐成一直强调,自己能够在较短时间里成功转型,得益于他在湖南大学接受过系统和扎实的学术训练,良好的功底始终是他事业发展的自信源泉和力量基石。

2009年,作为湖南大学无人驾驶汽车项目的技术总负责人,受当时湖南大学钟志华校长委托,徐成代表学校参加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的中国首届“智能车未来挑战赛”,并获得冠军。这是中国无人驾驶技术级别最高的比赛充分展示了我国智能车行业最前沿的科技魅力。从接到任务时第一次听说无人车驾驶技术,到设计开发出能够从岳麓书院开到湘江江边的真正无人驾驶汽车,徐成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他克服人力调配、技术基础薄弱、资金资源匮乏等重重困难,带领以学生为主的课题组研究出实用的无人车,与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外顶尖高校同台竞技,取得了每项技术得分领先、综合排名第一的佳绩。在教学和工作上拼搏的那些年,无论是寒暑假、节假日,还是单位组织的各类休闲活动,他都会选择放弃休息而在实验室工作,没白天黑夜地和学生们埋在实验室里,完全进入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谈起那些奋斗岁月,徐成激动而又幽默地说:“在做教学和科研这些事情,我就兴趣来了,觉得比看电视或者其他娱乐活动有意思,工作起来也完全感受不到疲惫。”

作为无人车冠军技术总负责人,徐成对整个项目做到全局性的把握和统筹安排,使“物尽其能,人尽其才”,不浪费每一个过程,让有限的人力和资源发挥到最大效益。徐成自豪地说,即使到了比赛结束后的第二年,“我们当年的湖南大学无人车水平仍然在全国保持领先状态”。

让徐成感到骄傲的第二件事情是他在武汉理工读博士期间,“误打误撞”攻克了一个“国家级难题”,开创性的助力中国光纤光栅传感技术达到国际水准。

徐成说:“当时这项技术美国和加拿大能做到国际最高标准,国内技术与其相差了好几个等级,难以望其项背”。和他导师合作的某教授(现已被评为院士)无意中把这个“难题”抛给了他,意在使徐成知难而退。徐成接到任务后,每周长沙、武汉两地往返,和时间赛跑,在国内没有任何前期工作借鉴的基础上,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将这项技术攻克下来,经武汉理工大学光纤中心(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基地)鉴定以及国家计量部门的鉴定认为达到当时国际最高水平。他的这项工作也开拓了武汉理工大学光纤中心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

仁隆春暖 身正为范

“什么是大学,谁该上大学”,徐成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徐成经常教育自己的学生,大学应当是一群想要自我提升、做学术研究、追求科学真理等志同道合的人们聚集的地方,大学应当是“海纳百川、有容纳大”的开放包容的地方,即使并非湖南大学的学生,但只要心怀理想、勤勉自律、渴望读书,湖南大学也应当向这样的人敞开怀抱。同时,他常常告诫自己的学生,尽管考上了湖南大学,如果不努力学习,也不配成为一名真正的湖大人。

一席醍醐灌顶之言使徐成的学生们心中充满忧患意识,自省是否真的具备上大学的资格,并常常以此来督促自己奋发向上,不负韶华。

徐成总希望学校的实验室是开放的,只要有人愿意学习或研究,实验室就应该给他们提供条件和场所,并为此努力。例如,过去周末和节假日期间,深处旅游景点腹地的所在实验室常常因安全管理等原因不开放,导致部分想学习的学生“流离失所”。徐成和自己的老领导李仁发院长为学生争取到了“实验室节假日也不打烊”的福利。徐成回忆起当时自己老领导的话时,仍然赞不绝口:“实验室就是要给学生们用,你们(指管理人员)管实验室就是要想法把实验室用起来,而不是把实验室门关起来。“关门”不叫管理。”

除了督促学生学习、为学生争取学习场所,徐成也经常正确引导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在徐成看来,科研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是培养和保持正确的意识形态,因此他常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爱国热情,把他们的爱国热情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师夷长技以制夷”,徐成强调,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一定要把技术做精做强,让国人选择“中国制造”,力争成为科技工作领域的“民族英雄”。为此,徐成在实验教学上尽量使用国产品牌替代国外产品,他激励学生们:“因为这个国产品牌在很多场合可以代替国外产品,所以,创造这个国产品牌的中国人就是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英雄”。

行挈冰霜 恒守初心

徐成一直以自己是一名理工男而骄傲。 “理工科生就应该有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徐成坚定地说。

“追求真理”、“实事求是”是徐成对自我的定位,也是他恒守不变的初心。他在工作中一直以此为标准来要求和约束自己,年复一年,始终如一。

有一年春节假期,徐成又像往年一样“驻扎”实验室,年前几天,实验室也到了封楼的时候了,可手中的实验和数据还没落实完成,怎么办呢?

徐成不想因自己影响到后勤工作人员难得阖家团圆的春节假期,但当得知学校每天还是会安排人员来实验室巡逻检查,确保校园无安全隐患的消息后,徐成想到一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经过协商,徐成和管理实验室的门卫达成友好协商,每天上午门卫帮他把门打开,然后徐成把自己“反锁”在楼里,到了下午门卫巡逻检查的时候,再“放”他出来。就这样,在那段“被锁”在实验楼的时间里,徐成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好实验计划和工作安排,计算机、数字灯、蜂鸣器、代码、数据……把寒冬校园的寂寥无声变成了他心中追求科学真理的孜孜不倦和满腔热血,用一抹奋斗的红色底色点亮冬日萧瑟,增益生命厚度。

今年受疫情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被打乱,课堂从线下搬到了线上。特殊时期,怎样让实验室环境“回到”学生身边,让学生不落下动手实践的机会,也成了徐成日夜思考的问题。

“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动手实操,只纸上谈兵,是绝对不行的!”这一直是徐成负责的嵌入式计算机系统课程教学的核心思想。经过前期探讨和琢磨,徐成和课题组同事最后采取“寄实验板”的方式,让实验室情境“回”到学生身边。为了80多位学生,徐成连续三天泡在实验室,收集、准备和测试每块实验板,并填写每位学生邮寄地址,几天后第一批“STC-B学习板”实验板终于顺利寄出。

“非常时期,‘非常’办法!理工科学生就应该通过动手实践来检验事实,得出结果,而不能伪造数据、浮夸事实。”徐成掷地有声地说。

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徐成辗转求学湘楚大地,四十载悠悠岁月,孕育桃李芬芳满天下,他始终秉持“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初心,孜孜钻研不断进步,教书育人,接力传承“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自信与担当,与一代代、一批批“学高为师,生正为范”的教师们共同书写千年学府的又一个千年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