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总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学府人物 >> 正文

脚踩泥土踏出脱贫路,仰望星空不忘赤子心—访校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信息中心编辑房瑞标

发布于:2023年03月13日 作者:鲁银飞 林钰 郭悦 马秀文斐 来源:湖南大学校友总会 点击:[]

校友名片

    房瑞标,湖南大学2006级科技新闻传播学硕士,曾为山西吕梁市岚县界河口镇楼坊坪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党的十九大代表。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信息中心影像处副处长。获评优秀党支部书记、中央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央直属机关青联委员。2015年8月至2017年7月,房瑞标由中国科协信息中心派往山西吕梁,担任岚县界河口镇楼坊坪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两年驻村,房瑞标不辱使命,带领全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被乡亲们当做亲兄弟、贴心人。


    从繁华的都市华丽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北京科协到吕梁山村,以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用热诚打动父老乡亲……隔着网络屏幕,房瑞标,这位优秀的湖大人、曾经的山西楼坊坪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娓娓而叙他的求学、驻村经历,分享他的心路世界与砥砺历程……

心之所向:艰难困苦,玉汝与成


2004年,房瑞标决定跨考湖南大学新闻专业,这个决定带给他的不只是无限机遇与可能,还有重重困难与挑战。他的原专业是农学,与新闻学的跨度不可谓不大,但他凭着一腔热爱与坚持,硬是啃完了所有的新闻专业考试书籍,甚至最后能将教材整本背诵。而这样的学习成果,却是他在逆境中取得的。大三那年为了专业实习,房瑞标来到山东东营的胜利油田。白天他跟着学长学姐做实验,晚上独自在宿舍背书、自学。“虽然很苦很累,但当时的学习状态确实非常好。”谈起那段艰辛岁月,房瑞标不无感慨,更多却是欣慰。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他大四回到学校,之后,除了做毕业实验和写毕业论文,房瑞标将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只为能在不久的考试中展现最好的状态。


苦尽甘来终有时,一路向阳待花期。2006年,房瑞标考取了湖大新闻院研究生,跨越三千里河山,他终与千年学府有幸相逢。在湖大的三年里,房瑞标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也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李老师不仅在学术上以丰富的专业知识给了我很多指导,还让我感到了家人般的温暖。他经常在过节时请我们研究生一起吃饭,我现在还能回想起他坐在我面前和我聊天的神态和场景”。忆及当年导师李浩明教授的关爱,房瑞标满怀感激感恩。

每晚夜跑是房瑞标的挚爱。只要天气允许,他就会和一群同学沿着湘江肆意奔跑,在岳麓山脚下惬意挥洒着青春和汗水。“现在想来,在母校的这段宝贵经历强健了我的精神与体魄,也为我日后参与扶贫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点点滴滴往事里,满满承载的都是房瑞标作为湖大学子的感动和自豪。  


筚路蓝缕:服难以勇,治乱以智


2009年,房瑞标以优异的成绩从湖大毕业,进入中国科协。他满怀热情与冲劲,准备在工作岗位上大干一场。可没想到的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反差巨大。单位中的每位员工就像一颗螺丝钉,只要牢牢地扎根在自己的岗位上,完成好自己的工作,整个单位就可以正常的运转。偏偏房瑞标不甘于只做个螺丝钉,就像当年毅然决定从农学专业跨考新闻专业一样,他仍然喜欢尝试不同的挑战,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工作了这么多年,我想老是从事一项具体的、专门的工作,这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利,也和自己的性格不太相符,所以我就一直想着有个机会,到不同岗位不同工作环境中去锻炼一下。”

2015年,房瑞标的机会来了。中央开始组织第一批年轻干部到贫困地区担任驻村书记,他凭借本科的农学专业经历,被派去了山西吕梁,房瑞标与吕梁的缘分就此展开。

尽管在农村长大,在科协工作的这些年也去过一些极为落后的地区,但是当房瑞标来到吕梁后,发现情况比他预想的还要差。2300米的海拔,让许多经济作物“望而却步”;层峦叠嶂的山区,让水利工程“无处落脚”;保守的村民,让致富脚步停滞不前;落后的耕作方法,让种植环境“雪上加霜”……


刚刚走马上任的房瑞标面对眼前这一个个棘手的问题,该怎么做?实事求是,这即使离开湖大也依旧铭刻在骨子里的湖大精神,有力指引着他一步步带领全村脱贫致富奔小康。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探求最好的生产方式。房瑞标了解当地的土壤和吕梁的种植基础后,发现种植土豆或许是一个突破口。他通过科协邀请专家对当地进行测试改良土壤,并从甘肃、内蒙古引进优质的土豆良种。可没想到,土豆良种刚刚引进,就引起了乡亲们的质疑。此前,吕梁村民种植土豆的方式极其简单粗暴:将发了芽的土豆砍成小块后,直接埋在土里种植。而引进的土豆良种直径仅有5公分,这么小的种子能长出大的土豆么?

为了证明给乡亲们看,房瑞标先在村里征集400亩地,村民们可以自愿加入无偿使用良种来种植土豆,后期田间管理也会帮助收获,最后保证将种出的土豆全部收购。经过诸多曲折,就这样试种成功,带着村民上手后,大家都逐渐意识到技术的可行性,纷纷投入到土豆的种植中来。这一举不仅成功推广了优质新品种,还帮助村民们建起28座薯窖,年储量达2000吨,使土豆成为了吕梁脱贫攻坚路上的“制胜法宝”。

2015年8月至2017年7月,两年的驻村生活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这个小村庄。乡亲一开始称他为中央下来的“房书记”,后来都亲切地叫起了“瑞标”和“老弟”。房瑞标用真心和实干成为了吕梁乡亲们的亲兄弟、贴心人。而正是他们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在短短两年里就实现了全村脱贫致富奔小康,为新时代“吕梁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回忆砥砺岁月,房瑞标说他最有成就感的并不是全村达到贫困县以上的标准,“我一直在思考,党和中央派一批年轻干部去基层的目的是什么?其实就凭我们国家发展的速度、政府对脱贫攻坚的大力投入,如果我不去吕梁,这里也一定会实现摘掉贫困帽的目标。但是通过年轻干部的下派,这些贫困地区的人不仅能丰裕物质上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能在思想上有所改变。年轻干部到村里,通过几年和乡亲们亲密无间的生活和交流,能把大山外的世界传递给老乡,从思想和意识上给他们带来一点点冲击和改变。”

俗话说,扶上马还要送一程,打赢脱贫攻坚战并不是楼坊坪村的终点,物质生活好起来了,下一步就是要振兴乡村的文化和思想。房瑞标坚信,帮助乡亲们改善精神上的贫困,从种土豆的一亩三分地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才是他做“第一书记”最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情系湖大:弦歌不辍,芳华待灼

    “我很感谢,也很骄傲,毕业这么多年母校还记得我,记得房瑞标这个人”。采访交流中,感受学弟学妹们带给他母校的问候,房瑞标很是感动。对湖大的真情和牵挂,一直萦绕在房瑞标心间。他参加党的十九大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这份与湖大的羁绊:“走进十九大的会场,我的第一想法就是敬爱的毛主席曾经参加了中共一大”。昔日岳麓山下、东方红广场上仰望毛主席像的那个湖大学子,如今接过时代的接力棒,走着伟人曾走过的路,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前进,何其有幸。  

    作为过来人,房瑞标结合自身经验,向学弟学妹们传经送宝:

   “专业知识用不用得到,要看行业发展趋势”,“重要的是专业知识背后蕴含的理念和学习过程中打磨出的意志。这些理念是我们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后安身立命的基础,而这些意志对我们未来面对挑战、面对挫折都是大有裨益的”。    


     从植保专业转到新闻专业,从科协的编辑岗位到村里的“第一书记”,房瑞标的经历告诉我们,成长路上的前进方向从不是一成不变的,时代、机遇、个人兴趣……时间会催生许多变化,但只有真正掌握在手里的知识是不会变的。夯实基础,学好专业知识,无论时代的浪潮将你推到哪里,都有安生立命之本。

 脱贫路上,房瑞标借力科协平台资源引入新种马铃薯,和老书记多次沟通商议达成工作共识,与村民们协力共创脱贫奇迹……他基层工作的成绩绝不是自己单枪匹马做出来的,期间少不了科协、专家学者、村民等提供的帮助,因此,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性绝不可忽视。房瑞标特别强调在校大学生“不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应该在大学时期多和不同的人交流,多出去走一走,多参加社会实践”。只有锻炼出强大的沟通交流、团队协作能力,才能起到“1+1>2”的效果,才能把事情做好。

母校的发展建设永远是校友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感受湖大蒸蒸日上、蓬勃向荣,房瑞标在欣慰之余,为母校湖大献计献策,聊表寸心。他认为,学科建设方面,学校应该在理工科雄厚的基础上大力提升文科特别是艺术类专业的综合实力,使“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湖大精神更具有文学和艺术的载体;人才培养方面,希望成立重点高校学术联盟,强化高校间联合人才培养,促进不同高校和不同学科之间的优势师资力量共享;校友工作方面,建议强化对中青年校友的联络和沟通工作,由校内到校外,扩展服务校友时间跨度,提倡校友终身服务制度。

     心之所向,房瑞标不惧转专业考研前路艰难,素履以往,玉汝与成;筚路蓝缕,房瑞标以真心换真心,带领楼房坪村走出脱贫致富路;弦歌不绝,房瑞标与母校情深难忘,谆谆教诲,语重心长……“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房瑞标的奋斗之路,亦可为如今湖大学子前行的标杆。祈愿每位在校湖大学子以之为榜样,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建设富有历史文化传承世界一流大学的千年学府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