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晴,1984级湖南大学土木系工民建专业校友,曾就职于北京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1995年获得University of Toledo留美硕士奖学金,1997年获得哲学硕士,1998年考取美国注册职业工程师,SGI(萨蒂尼工程顾问集团)执行董事、执行合伙人,上海校友会土木工程分会会长,曾参与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台北101、上海恒隆广场二期等工程的设计。
自1988年从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之后,左晴开始了属于他的职场奋斗之路。他并没有止步于在北京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就职,1995年获得University of Toledo留美奖学金之后赴美留学。从多伦多大学哲学硕士,到美国注册工程师;从世界顶级结构顾问公司Thornton Tomasetti Engineers公司的员工,到TT公司的合伙人,头衔的转变彰显着左晴对自我的一次又一次突破,对人生的一次又一次提升。
“身在天涯,心在湖大”,不管走到哪里,左晴心心念念的仍是岳麓山下那一方神圣净土。千年学府的深厚底蕴赋予了他丰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让他在人生路上不断挑战自我,具有了超脱于时代的远见卓识,国外多年的砥砺奋斗磨砺出了他过硬的业务能力与平易近人的心性……
“我的父母都是学土木的,尤其父亲是湖大土木专业毕业”,左晴与湖大结缘,父亲对他影响很大。左晴父母一直在铁路上做设计,家里也有不少有关土木和物理的书籍,这对培养左晴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兴趣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年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最热门的专业是计算机和土木,且湖大土木在全国都赫赫有名,最终左晴选择了湖大,以此开始了他的湖大人生。当年高考竞争非常激烈,能考进大学可谓天之骄子。在入学湖大后的专业课上,老师曾经高赞他们,“你们这批学生在就业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比例是6:1”,也就是说需要6个这样的人才,但那时大学只能提供1个,土木专业的含金量更让左晴庆幸且坚定了最初的选择。
左晴发现班上同学都是当地高考优中选优的尖子生。与如此优秀的同学们在一起,他感受到了比较大的压力和竞争力,不过,在友好和谐、团结紧张的氛围中,大家一同生活,一同学习,一同追求进步。忆及当年情境,左晴感慨良深。

左晴(第三排左起第六位)毕业合影
毕业多年,当年的良师益友仍令左晴怀念不已。“土木系还有很多有名的老师,像当时的成文山校长就教过我们;编写结构力学教材的杨茀康老师也亲自给我们上课;还有教钢筋混凝土课的罗国强老师,罗老师的儿子还是我的同班同学......还有其他好多老师,都让我受益良多。”
在学习外,左晴的课余生活“单纯”而又乐趣十足。与同学们一起爬岳麓山、踢球都是常作伴邀约的活动。爱晚亭的红枫、岳麓书院的绿竹,都曾记录下他与同学们到此几游的身影。特别是毕业时,南校新图书馆刚盖好,那时可算是“超高层建筑”,还有恢弘大气的大礼堂。而且当时要凭澡票洗澡、洗衣服,否则冬天就要洗冷水澡……这些都是独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湖大记忆,对现在来说似乎已经难以想象,但麓山仍在,书院长兴,一代又一代湖大学子谱写着属于湖大人的成长之歌。
在湖大四年毕业之后,左晴被分配到北京设计院做设计。当时,其他的同事大都是出自名校的工程师,众多优秀人才萃聚。在这样的环境下,左晴深感焦虑,于是他努力提升能力、改变自己。看国外文献,拿到留美奖学金前往美国留学,开拓视野。“如果把这种焦虑作为一个动力去处理的话,你就不会感到焦虑了”。左晴慢慢调整心态,他将其比喻成长跑,大家都同处一个起跑线,但渐渐地相互之间就会拉开距离,而焦虑和压力正是要往前赶的时候产生的,如果你比别人再能更前一步、成为领跑者的时候,就不会把它认为是焦虑了。

在设计院工作时,他们这一批年轻人都“挤破头”想到深圳、海南等改革开放示范地去打拼。但是这些地方名额有限,他当时也提交了申请,但是第一批没被选中,心中不免产生落差。他找到了同为湖大校友的石主任,石主任语重心长地劝慰他,“年轻人不要着急,总会有机会给你的,你就先好好地工作,把事情做好”,这让左晴放宽了心。其实他一开始把期望放得较低,并没有想去大家最想去的深圳分院,而是只要能去海南分院就行。幸运的是,两个月后,深圳分院需要人手,该派的人都派走了,机会又落到左晴这里。“事情就是这样,有时候不是按你的想象就能够得到,只有你有耐心,反而会有更好的机会等着你。”
当时全国很流行到深圳工作,俗话叫“下海”,很多人就被这种浪潮推着走,从公司辞职,什么也不考虑,户口也不要,一心只想去深圳打工。左晴觉得这和当下环境颇有些相似,年轻人比较活,却耐心不足,什么赚钱就去做什么。当时父母要左晴去美国读书,他一开始有些抵触,但后面就理解了,这其实和环境有关。在高级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大家都想去国外学习,留学的风气自然就盛行起来,他的观念随之产生变化。“所以说你身处的环境,你周边的人在干什么,对你会产生有很大的影响。”面对当今内卷,左晴有自己的见解:要拒绝一直局限在我们现有层次和眼下的竞争里,专注于自身的提升,假以时日就可以跳出圈子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刚进TT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台北101,需要做结构模型,但那个模型非常复杂。”对于刚毕业的左晴而言,没有经验的支撑,无法做到像其他工程师一样思路开阔,只能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一点点尝试,用最简单最常规的方法去做模型。后来他知道公司内部有一本帮助编写程序的手册,但那时项目已经开始,他只能边学边做,压力很大。幸运的是,同事有时会给予帮助,但更多时候必须要靠自己琢磨。为了完成好工作,左晴经常虚心求教,加班加点弄懂知识。因为没办法,那个时候左晴眼睛里经常布满血丝。但他坚信挑战越大成长越大。“凡事少计较,换种角度看,这也是一个机会。”重压之下,他飞速成长,迅速掌握了一系列工作技能。
在左晴的处世哲学里,“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烦恼,这都是正常的,我们要放平心态,拼尽全力。”他在初入职场时有时候也会觉得“不公平”,因为自己干的活很多,而收到的回报却不相匹配,但是他后来觉得这样想是不应该的。“很多事情一旦你做好了,你自己会学到很多东西。”左晴回忆起最开始做台北101项目时,如果他说自己胜任不了这个任务,老板其实是可以换人的。但是老板给了左晴一些通融,允许他可以稍微做得慢一点。“所以说你要在过程中更努力地去学习,更好地完成工作,那样的话你就不会去计较‘我是不是今天加班了?’‘有钱发还是没钱发?’这种想法。”左晴把自己每一次蜕变的阶段看成逆境,而自己永远在其中保持着积极的心态。“凡事多看到正向积极的一面,淡化负面心态,这对我们的人生有好处。”

上海中心和平安国际金融中心是左晴参与设计的著名工程,这两座大楼也是国内到现在为止仅有的超过600米的超高层。在做这个项目时,国内的超高层刚起步,都在不断学习摸索,面临很大的压力。期间,国内外规范有所不同,因此产生了碰撞。“我们做上海中心的时候,原来做了两大本专题,第一本是我们的超限报告,第二本是不同的,专题有十几个方向,有抗风、抗震,以及其他很多方向,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做了很多工作。”能够为国家的重点项目做出贡献,左晴感到自豪和感动。他也特别提到要感谢母校土木系的栽培,“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我们将难以达到这个高度。”
即使很忙,左晴仍坚持劳逸结合,一有时间就去跑跑步,锻炼锻炼身体。他建议学弟学妹们,放平心态、心怀感恩,凡事少计较,培养对身心发展有益的爱好。在调节自身、平衡心态的同时从中成长。
砥砺多年,求学湖大仍是左晴最珍贵、最难以忘怀的经历,他一直密切关注着母校的发展,特别是关心学弟学妹们的成长。对左晴而言,机遇很重要。湖大毕业后,因为有更多设计、做项目的机会,他本可以留在长沙,但是选择了去北京工作。在美国深造之后,正逢中国发展的黄金期,他又进入知名的顾问公司做设计……“机遇这个东西可遇不可求,碰到了你就要抓住,要好好地把它利用好。”
就当前如何化解面临的学习、就业压力,左晴建议大家从更长远的角度看问题。作为湖大的学之骄子,这样的压力放在整个社会来看便不算压力。压力可能更多来自其他同学,大家都想在最好的环境学习、最好的单位工作,这是每个年代、每个阶段的人都要经历的。最重要的是如何看待、化解压力。无论如何,都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因为人生常常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你只需要知道你永远可以改变自己,只有拼搏、改变自己,才能最终改变不利的处境。
适应身份的转变,是每个人的必修课。谈及从学生转变为职场人,左晴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因为社会就是江湖。作为一个初次步入社会的学生,会遇到很多比学校里更复杂的事情要处理。如果我们总是情绪化地去处理一些事情,会遇到很多麻烦。“踏踏实实工作肯定是最好的,当然,情商也相当重要。在校期间,情商在处理生活、学习方方面面的问题中起到重要作用,有助于处理人际关系,同时也可以调整自我。而大学毕业后,在新的工作环境中,需要不断地学习的新东西,也需要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因此情商尤其重要。”
作为湖南大学上海校友会土木工程分会会长,左晴致力于搭建校友与学校之间沟通的平台,加强校友与校友会之间的联系:开展校友学术沙龙;来母校主讲岳麓讲坛;组织校友会迎新……今年是土木系建系120周年,之前左晴和同学们每隔五年、十年都会聚会,到今年已经是第三十五年了,目前大家已在互相联系,结合建系活动开展策划。

作为永远的湖大人,左晴希望能够为母校多作一点贡献,让已在社会中立足的校友与在校学生建立更多联系,从而在各方面给予学弟学妹们更好的帮助,支持他们的发展。同时他期待湖大这所千年学府未来进一步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更多人才,成就更多行业领军人物。
采访:乔冰玥 杨益婷 罗雅轩
文字:乔冰玥 罗雅轩 杨益婷 林芷萱
排版:王羽洁
编辑:周峰
责编:林可
审核:吴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