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答疑、问学,尊师的教诲汇成了滋养学子的涓涓细流;对话、反思、同游,年轻的声音也化作了老师源源动力。他们是师生,也是并肩而行的战友,在双向奔赴中彼此敞开,彼此启发,彼此成就,携手度过珍贵灿烂的学问时光。
湖南大学融媒体中心、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联合推出“师道与问道”专栏,聚焦于湖南大学的优秀导师学生团队,通过师生之间多角度的访谈,讲述一个个生动的育人故事,教学相长,且思且行。
走过葱郁的林荫道,一座高大的建筑伫立在湖大校园里。拾级而上,我们走进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的大门,与张冠华领衔的微纳能源团队相见。
作为团队带头人,张冠华以其独特的科研理念和育人方式,带领成员专注于功能微纳结构加工及应用研究,在微观世界里探索无限可能。在这条充满挑战的科研道路上,他们从未止步。
提及机械,大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结构精密的大型重工装备。张冠华团队却独树一帜,专注于新型“微”机械和“微系统”中的超精密微纳结构。张冠华回忆:“十几年前,这是个未知的全新领域,许多内容尚停留在概念阶段。”彼时的她还刚刚开启研究生涯,面对几乎一片空白的新领域,她选择深耕,也在一路摸索中见证了该新兴领域从萌芽到蓬勃发展的全过程。
“开放”是张冠华常挂在嘴边的词。她强调:“我们的研究非常前沿,必须将
目光投向全球,紧跟世界一流科研水平。”团队每年都会招收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始终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
2021级博士生赵纳就是其中一员。来自伊拉克的他将加入团队的经历称为“美丽的缘分”,赵纳回忆:“起初,张老师只是我Frontiers of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课程的老师,但她十分关心我们的生活学习状况,课后也积极和我们交流。”由此,赵纳萌发了跟随张冠华做研究的想法。对此,张冠华“敞开怀抱”热烈欢迎,带领他实现了从土木工程专业到微纳制造领域的跨越。赵纳还惊讶地发现,自己的中文名“海纳百川”的“纳”与“微纳”二字不谋而合。谈及这个美丽的巧合,赵纳仍然难掩激动:“那时我就知道,我与微纳制造一定是命中注定的缘分。”

开放的团队氛围让学生们受益匪浅。张冠华注意到,有的学生习惯接受式学习,有的学生则喜欢刨根问底,于是,她时常要求这群来自不同国家、性格各异的学生们在实验室中互相交流、合作,让双方都能受益。
2022级博士生聂泽奇坦言:“这让我既‘头疼’又兴奋。”首先是语言的障碍,尤其专业领域的表达术语,需要长时间磨合。“我们通常采用提问法。比如有些实验设备虽然我会操作,却很难将其工作原理完全讲清。如果他们问起来,我就得花时间查资料,彻底弄明白才行。”
这种开放式的提问机制不仅能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更能激发学术交流与创新活力。正如张冠华所言:“这种互动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各自的知识盲区。”通过相互促进的交流模式,学生们不断突破各自研究领域的认知疆界。
在日常教学中,张冠华总是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自信自强,“不要恐惧未来”。在她的影响下,团队形成了“敢想敢为”的氛围,每一个成员都能朝着自己的梦想勇敢前进。
2022级硕士生张亚朋一直记得那场对他意义重大的“互联网+”比赛。刚加入团队时,他以为研究生生活不过是实验与论文的循环,张冠华却主动找他谈话,建议他“与其困守书斋,不如以赛促学”。2023年,张亚朋作为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学生团队负责人,带领团队一路逆袭,最终夺金。“这是个意料之外的结果。”张亚朋说,“我们一开始的成绩并不是很好,各个阶段均以最后几名晋级,但张老师一直鼓励我们,陪我们熬夜加班准备材料。”
从选题破冰到素材深挖,从逐页打磨PPT到情境模拟答辩现场,备赛全程一直有张冠华的陪伴。与学生们的忐忑不安相比,她显得格外坚定,不断鼓励他们将目标瞄准最终的赛场,将“要拿奖”的焦虑转化为“敢破界”的底气。张亚朋说:“张老师总是讲,要做一件事,就要尽全力,不留遗憾。”最终,他们实现了突破,为学院摘得赛事首金。

“充满力量感的新时代女性”——2023届硕士生刘秀雪这样形容自己的导师。硕士毕业时,她在工作与读博的岔路口犹豫不决:“当时,我主动找张老师谈心。”对此,张冠华并没有讲什么大道理,而是用自己从选择新兴领域一路耕耘、到如今仍在不断突破自我的经历鼓励学生:“外围的声音很多很杂,我们不要被传统思维局限。勇敢做自己,遇到机会就牢牢抓住。”这份勇气和态度深深打动了刘秀雪,让她坚定自身梦想,最终决定继续读博深造。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科研日常充满着各类事务,张冠华总能井井有条地带领学生完成,这也无形中给也学生们树立了榜样。
张冠华曾说:“我一直很慢,但我从来没有停下来。”张亚朋回忆:“张老师出差往返总是会选择高铁,她会利用在路上的时间,或处理公事、或修改论文。”这些日常感染了张亚朋,读博之后,他面临着更为繁重的科研任务,有时突发情况令他焦头烂额,但每当此时,他都会想起导师的谆谆教诲:“每次进步一点点,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作为新成员,2024级硕士生张莹莹常能想起自己刚入学时的场景:“当时我刚进入实验室,有很多问题弄不明白。陌生的环境、未知的挑战常常使我迷茫。是张老师用她的亲身经历缓解了我的不安。”
为了让张莹莹尽快适应节奏,张冠华如朋友般讲述起自己读研时的生活。张莹莹回忆,张老师经常对我说:“遇到困难要勇于面对,发现问题就想办法解决。”这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张冠华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的原则。张莹莹说:“正是她忙碌的身影激励着我勇敢向前。”
每周组会是团队雷打不动的日程安排。张冠华表示:“读研不仅仅是在实验室收集实验数据,还包括逻辑思维的训练和与人沟通能力的培养。我会要求学生演讲汇报,潜移默化提升大家的综合能力。”刘秀雪坦言,最初参加组会时,自己也曾感到压力:“我们必须对研究的每个环节都非常熟悉,才能随时应对提问。”在一次次的摸索与实践中,刘秀雪逐渐适应高标准的汇报形式,每一次都有新进步。她对这段经历始终心怀感激:“组会训练不仅让我在准备硕士答辩时事半功倍,更让我在目前的研究工作中受益匪浅。”
在微观与宏观的交界处,张冠华团队见“微”知著,他们用行动诠释,科研的魅力不仅在于宏大的目标,更体现在每一个微小而坚实的脚步中。

图片丨蒋乾坤 受访者供图
编辑丨钟雅洁
排版丨冯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