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公布了2015年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共有34个项目获奖。
经团队申请、学院推荐、专家评审、学校公示等环节,此次共评选出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2项,二等奖12项。其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的项目“‘双平台’铺路,‘多引擎’驱动,培养自主创新工程人才”,教务处现代工程训练中心的项目“依托新型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创新工程实践教育”将作为特等奖申报省级教学成果奖。
附:湖南大学2015年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
序
号
|
获奖
等级
|
成 果 名 称
|
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
|
成果主要完成单位
|
1
|
一等奖
|
“双平台”铺路,“多引擎”驱动,培养自主创新工程人才
|
韩旭 杨旭静 颜运昌
胡绚 方棋洪
|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
|
2
|
一等奖
|
依托新型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创新工程实践教育
|
王文格 蔡立军 李勇军 张国田 全松柏
|
教务处
现代工程
训练中心
|
3
|
一等奖
|
面向国际化和数字化的设计人才培养
|
何人可 季铁 谭浩 袁翔 肖狄虎
|
设计艺术
学院
|
4
|
一等奖
|
校企联动、人才共育的车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张维刚 干年妃 谭理刚 杨小龙 陈敬炜
|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
|
5
|
一等奖
|
“三维覆盖式”国际化工程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
姜潮 刘江南 张维刚
李玮鹏 彭晓燕
|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
|
6
|
一等奖
|
校企深度融合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滕召胜 温和 唐求
郭斯羽 张海燕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7
|
一等奖
|
“国际基地-实验室—学科竞赛公共平台”三位一体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
高云鹏 王敏 石冰
叶佳卓 张海燕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8
|
一等奖
|
人才培养新质量观的教学与实践——开放式精英型建筑学创新人才培养八年探索
|
袁朝晖 魏春雨 徐峰
卢健松 宋明星
|
建筑学院
|
9
|
一等奖
|
概率统计课程数字化建设及其应用研究
|
彭国强 杨湘豫 罗汉
王利平 刘先霞
|
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
|
10
|
一等奖
|
以学生为本开放型化工过程类专业校内外联合工程实践平台的构建
|
梁志武 郭栋才 李文生 任艳群 夏新年
|
化学化工
学院
|
11
|
一等奖
|
分析化学数字化精品教学资源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宦双燕 王玉枝 羊小海 吴朝阳 蒋健晖
|
化学化工
学院
|
12
|
一等奖
|
基于科研项目驱动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SIT)的创新人才培养
|
何晓晓 刘选明 郭新红 朱咏华 李丹
|
生物学院
|
13
|
一等奖
|
创新迁移理论,探索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新途径
|
何仁生 文双春 曾云 王玲玲 郑采星
|
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
|
14
|
一等奖
|
大学物理创新人才培养混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蔡孟秋 郑采星 陈曙光 王鑫 彭军
|
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
|
15
|
一等奖
|
智能网格化: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
谭琼琳 余小强 胡凌
陈勇
|
外国语学院
|
16
|
一等奖
|
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培育生态系统的研究与实践
|
马超群 周忠宝 杨智
朱国玮 周昕
|
工商管理
学院
|
17
|
一等奖
|
基于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社会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
|
汪忠 周忠宝 蔡建国
陈晓萍 刘一铮
|
工商管理
学院
|
18
|
一等奖
|
以“国际化、职业化、特色化、学术化”为目标的高水平大学法科人才培养
|
屈茂辉 聂资鲁 陈锦红 张红 雷秋玲
|
法学院
|
19
|
一等奖
|
思政课开放式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
陈宇翔 张君 龙兵
谌立平 杨美新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
|
一等奖
|
信息化条件下中文写作实践训练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郭建勋 胡辉杰 刘再华 罗宗宇 陈伟华
|
中国语言
文学院
|
21
|
一等奖
|
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
曾德明 刘韬 曾飞国
彭秋平 汪忠
|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
22
|
一等奖
|
高水平大学发展创新创业型成人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
张洪林 邓军 刘韬
张林峰 王乐书
|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
23
|
二等奖
|
土建类大学生创新实践的教学模式研究
|
尚守平
|
土木工程
学院
|
24
|
二等奖
|
创新方法和学科竞赛训练项目嫁接于人才培养流程的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杨旭静 刘江南 鄢锉 戴宏亮 李伟平
|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
|
25
|
二等奖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
|
李欣然 汪沨 李培强
刘光晔 许加柱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26
|
二等奖
|
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建化学实验教学新体系
|
郭栋才 刘浩然 史玲
吴朝阳 匡永清
|
化学化工
学院
|
27
|
二等奖
|
化学化工专业学生产品开发与营销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
熊远钦 夏新年 徐伟箭 卢彦兵
|
化学化工
学院
|
28
|
二等奖
|
依托产学研创业创新基地,优化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
|
晏敏 文双春 杨红官 朱小莉 胡伟
|
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
|
29
|
二等奖
|
通识教育背景下基于学生需求与能力的大学外语课程建设
|
刘正光 稂建中 李伟荣 成矫林 任远
|
外国语学院
|
30
|
二等奖
|
内发外联型双引擎式国际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张佩霞 张予娜 罗明辉
唐文军 瞿莎蔚
|
外国语学院
|
31
|
二等奖
|
决策能力导向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
丁方飞 樊斌 陈敏
曹越 蒲丹琳
|
工商管理学院
|
32
|
二等奖
|
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目标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
|
黄文武 田祖国 袁磊
周刚 李野
|
体育学院
|
33
|
二等奖
|
犯罪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王燕飞
|
法学院
|
34
|
二等奖
|
汉语能力培养的系统性(教材)
|
彭兰玉
|
中国语言
文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