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总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集萃 >> 正文

高考1977亲历记系列之三:一九七七·我的高考记忆

发布于:2018年01月03日 作者: 来源: 点击:[]


编者按:
李克琴,一九七七年高中毕业考取湖南大学机械系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后曾在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南大学学报工作,现供职于中国文联电视艺术家协会理论部。



突然想起我的高考一晃过去四十年了,四十年?太快了吧!我心里一阵发紧,可掰起指头算算,的确,四十年如白驹过隙般飞逝,身边的同龄人大都当上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女同学聚会晒的是孙辈的照片,话题里追加了尿不湿和奶粉品牌,还有最科学最现代的育婴心经……岁月流逝无声无息又倏然心惊啊!

最近有同学在群里发回忆高考的文章,各种经历,各种趣闻,读来特别亲切,也开启了我脑海里的搜索引擎,那些久远的记忆被唤醒,昨日被重现,往事如烟,在这缭绕的烟熏中我眼前浮现出许多昔日的场景。

一九七七年我从长沙周南中学高中毕业,因哥哥早已下放农村,按照政策规定我可以留在父母身边,父母对哥哥自然有很多担心和牵挂,但除了担心,也没有别的办法。八月,送走了陆续下乡的好友,我在家里等待招工分配。记得是一个大热天,高中数学老师把几个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叫到她家,说,今后大学招生可能会有新举措,大家要好好复习功课,一定要把握好这次机会。你们虽然是应届毕业生,学习没有中断,但所学知识不系统不深入不扎实,如果不加把劲,是考不过老三届的,这次考不好,以后会越来越难。你们有什么问题,尽管来找我……当时老师的一席话让我印象特别深,我并不知道,老师就是老三届,而且也在积极备考。从那一刻起,我开始认真对待高考这件事,也就是从那一刻起到考试时的四个月中,是我十七年人生中最发狠,活得最有动力、有目标、有朝气的一段时间。那段时间虽然辛苦,但它催人奋发努力向上,感觉心中自有一股气,这股气由内而外,又和当时外部的气场融合,我被这股时代之气裹挟着,最终被带进了大学校园……


一九七七年高中毕业照,多洗了几张,大学入学填表时又用上了。后来,当我们班上四位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同学去看望数学老师时,得知她也收到了湖南师院数学系的录取通知书,她说,我们班是全校考得最好的,两个湖南大学、一个湖南医学院、一个上海纺织工学院,再加上她自己,师生五人同时考上,学校里都传开了。那天大家心情都非常激动,而我更是得意,因为哥哥也被湖南师院中文系录取,他的命运彻底被改变了,我为他高兴胜过我自己。高考对于我家而言,录取率是百分之百,一下子彻底解除了父母的担忧,母亲单位的领导也在大会上表扬母亲教育子女有方,给单位减轻了压力。须知,那时知青下放都是以系统、单位来组织,单位领导的压力是相当大的!

我哥哥大我六岁,读书时成绩非常好,是父母的骄傲。哥哥是我的偶像加保护神,在文革期间父母下放,保姆被赶回老家后,一个初中生带着一个小学生,度过了一段有趣而难忘的日子,也因此兄妹的感情特别深。我小时候体弱多病,可因为有哥哥,稍大点的男孩子都不敢欺负我。在哥哥带我的那段日子里,我居然没有生过病,母亲从干校回来看见有点邋遢但健康的我时,高兴得流出了眼泪。


哥哥最烦两件事,一是照相,二是我老跟着他。而我正好相反。

文革一开始,父母给我们订的《儿童时代》《小朋友》就停刊了,家里被抄过两次,没什么书看,哥哥经常带我去马路上看大字报,我最先认识的字是“斗”字,最早看见父亲的名字是打着红叉挂在他胸前的牌子。我家住的房子一楼有几间是原来单位图书室,里面藏着大量的书籍、杂志,文革开始时就封存了,据说是在等待销毁,所以无人光顾,也无人理睬。哥哥发现了这个好地方,经常从窗子里爬进去看书,还偷偷拿了许多书回来,记得有《红与黑》《复活》《大卫·科波菲尔》《战争与和平》《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约翰·克里斯多夫》《牛虻》《红楼梦》《西游记》等等,还有许多中外短篇小说集。那时我刚上小学三年级,什么都不懂,可那些书名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哥哥给我拿了几本《大众电影》合订本,图文并茂,很适合我,从中认识了崔嵬、赵丹、孙道临、秦怡、白杨、上官云珠,看了许多电影故事梗概和电影文学剧本,从那时开始我感觉一天没书看很难受。《祥林嫂》《早春二月》《家》《野火春风斗古城》《青春之歌》《林海雪原》,当我以后读到这些电影作品的原著时,我有一种遇见久违亲人的感觉……记得哥哥给我讲《基督山恩仇记》,讲到主人公开始报仇的时候,他不讲了,每次央求他,他就说,自己看去。终于是没看成,直到我考上大学,去图书馆借出这本书,一个通宵把仇报了,了了我这千千心结。

后来母亲问到这些书的来历,哥哥如实禀告,母亲不置可否,也不再过问,但我还是看见母亲手抚书本,眼中闪过一丝对书的喜欢和不舍。母亲高中毕业于南京中华女中,与梁实秋的女儿同学。一九四八年随在国民政府财政部资源委员会工作的外公单位,全家撤至长沙。外公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因不忍骨肉分离,没有去台湾,作为国民政府留用人员,被分配到江西一个钨矿里工作。这时,长沙和平解放,随解放军一路南下的父亲进驻长沙,在长沙市军管会进行城市接管工作,遇到了在长沙参加工作的母亲……嗯,芸芸众生,大千世界,偶然必然,不得而知。

我小学毕业时,哥哥高中毕业,带着一纸箱子“拿”来的书去了广阔天地,留下《西游记》和《红楼梦》,初一第一个学期,我就全读完了,可是我感觉糊里糊涂的。那时我总为写作文犯难,哥哥的作文成了我的范本,经常翻出来看看。有一篇写长沙湘江一桥的作文,有一段描写桥墩,“像十八个手拉手的巨人挺立在江心的激流之中……”我印象特深,要我写就会比作彩虹什么的。还有结尾,“是啊,谁不想来这桥上多走走,多看看呢?”真是绝了,我只会:为人类做出较大贡献,或是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之类。敲上这段文字我自己都很吃惊,我居然还记得他的作文,哥哥对我的影响真的好神奇。虽然我没有走上文学之路,但是哥哥是我的文学启蒙人。让我热爱上文学的是哥哥的大学同学,我的爱人。

高考的消息传来,哥哥已被招工进入资江氮肥厂,工作三班倒,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复习功课,还不让请假,我自然而然地成了他的帮手,开始帮他找课本。我找到我的同桌,一个特调皮的男孩,高中都没有说过几句话,求他借给我,他拿来几本课本,居然崭新,我既高兴又有点为他惋惜,顾不得心中涌起的那份复杂的感觉,连同搜罗来的复习资料一同寄给哥哥。复习的那段日子,我特别认真记笔记,力求搞懂每一道题,我知道,还有一个人在等我的笔记。可是越复习,我越底气不足,高中课本太浅显,补习班里听到的又是些似曾相识又不知所云的东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弄得脑子里一团乱麻,毫无头绪。后来读到李清照“剪不断,理还乱”的句子,就会想起高考复习的某时某刻。哥哥来信告诉我不要贪多,贪全,把书本上的内容搞透,实在来不及就放弃一些内容。还给我寄来一张他自己列的提纲和要点,我拿给一同复习的好友,他们都好羡慕我。后来哥哥还是决定报考文科,那一箱子书应该发挥了重要作用。

考试的日子终于到了,我就在周南中学参加考试,熟悉的校园,熟悉的老师,让我心情很放松,跟平时去上课一样。考试的那天早上,单位食堂吃包子,由于人多排队,我怕迟到,就拿着两个包子边走边吃,天冷,母亲在身后叫住我,摘下她手腕上的依波路表戴在我手腕上,那是父亲送给母亲的结婚礼物,她叮嘱我几句,转身上班去了,我也转身,有点兴奋地走向了那个改变许多人命运的考场……

多年后,我读到诗人艾青的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的时候往往只有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特别感慨,高考就是人生关键的一步,尤其是对那些下过乡、当过兵,经历坎坷的同龄人来说,高考赋予我们太珍贵的机遇。每个人都会有自己难忘的高考记忆,而四十年前的那场考试对我而言意义非凡,它将我们个人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不是其中最优秀者,但我有幸与那个时代的佼佼者站在了同一阵容,百废待兴,我参与其中,见证了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中的英才!

作者:李克琴
汇编: 湖大上海校友会读书会
本期编辑: 田大勇、浮莎
统筹核稿: 周昭喜、胡忠华